天山南北展新顏(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

開欄的話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各族幹部群眾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錨定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五大戰略定位”,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今日的新疆,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天山南北呈現出一派安定祥和、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本報今起推出“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專欄,講述新疆各族幹部群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的鮮活故事,展現新疆社會開放自信、各民族團結奮鬥的嶄新麵貌。
改造煥新的喀什古城裏,孩子們的歌聲與歡笑聲隨風飄蕩;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巴亞爾布拉格村的衛生室內,老人正享受全民健康體檢的暖心實惠;和田市玉龍喀什鎮的地毯廠裏,年輕姑娘用巧手織就美好生活……這些生動場景,共同勾勒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0年發展成就的燦爛圖景。
七十載歲月如歌。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從貧窮落後到日益現代化,從偏遠閉塞到開放前沿,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疆工作,確立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賦予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五大戰略定位”,為建設美麗新疆擘畫藍圖、指引航向。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努力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發展和進步。
如今,一幅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的錦繡畫卷,正在新疆大地徐徐鋪展。
各族群眾團結共進、親如一家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團結共進、親如一家的氛圍處處洋溢。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二道橋街道固原巷社區,是一個有14個民族群眾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在這裏,“星光老年合唱團”用歌聲傳遞團結的力量,“積分超市”記錄互助溫暖,國學課堂傳來孩子們清脆的誦讀聲。在這裏,團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這樣溫情的故事遍布天山南北。塔城市哈爾墩社區的“鄰裏節百家宴”上,14個民族的居民端出26道特色菜,共享佳肴、共話情誼;尉犁縣達西村村民堅持“有饢掰開一起吃”,318戶結對互助,情誼如胡楊根係般緊密堅韌。
2016年10月以來,新疆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各級幹部與基層群眾結對認親,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聯誼交流。
最是文化潤人心。新疆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作,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大文化供給力度,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對口援疆工作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橋梁。黨的十八大以來,19個援疆省份累計投入資金超2000億元,在喀什、和田、哈密等地,援疆項目不僅助推經濟發展、解決就業,還促進了人員互動、情感交融,讓新疆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如今的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如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同心共繪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美好畫卷。
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跑出“新疆加速度”
阿拉山口鐵路口岸,中歐班列排隊駛出。今年截至9月1日,這裏通行中歐(中亞)班列超5000列;烏魯木齊航空物流園區,大批貨物待運中亞、西亞、歐洲,今年上半年新疆新開國際貨運航線8條,國際貨運量4.74萬噸,同比增長7倍。
烏魯木齊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全疆外貿進出口總值4351.1億元,同比增長21.8%,連續3年跨越3個千億級台階。外貿高速發展,隻是新疆經濟闊步向前的一個縮影。
立足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新疆加快油氣、煤炭煤電煤化工、綠色礦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集群建設,產業體係日趨完善。
優勢產業持續鞏固,油、氣、煤文章越做越實:新疆油氣生產當量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塔裏木油田鑽出萬米直井,哈密開建直接液化煤製油項目,“煤田上造油田”逐步成為現實。
新興產業加速培育,清潔能源賽道全麵布局:新疆建成3個千萬千瓦級、10餘個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成為西北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規模過億的省區。
傳統產業不斷升級,綠色低碳動能持續激發:低碳工廠、零碳工廠紛紛崛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70年來,新疆經濟總量屢破新關:1955年自治區成立時,地區生產總值僅12.31億元;1985年突破百億元,1997年突破千億元,2017年突破萬億元,2024年突破兩萬億元,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
新疆正從“資源大區”向“經濟強區”躍升,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跑出“新疆加速度”。
充分享受發展成果,“幸福賬本”持續增厚
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900多名農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在多個農村互助幸福院裏抱團養老;和田地區和田縣布紮克鄉托乎拉村村民買提巴克·吐爾送買提,開心地把孩子送進新疆區內初中班;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阿合雅鎮尤喀克荒地村村民熱合曼·阿不都熱依木打掃著自家的新院子,“上下水、電采暖配套全,還抗震,住著安心!”
近年來,新疆將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養老、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群眾關切,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眾。
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截至目前,新疆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99.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26個百分點;南疆城鄉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
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截至2024年底,新疆醫療衛生機構達16739個,醫療衛生人員27.54萬人,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9.57人。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如今每個村都有標準化衛生室,縣級醫院均能開展遠程醫療。
就業保障紮實有力。新疆全麵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行“一人一策、精準施策”,2024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8.32萬人。
翻開新疆的“時光賬本”,每一組跳動的數字,都是天山南北70年砥礪奮進的生動注腳,見證著“幸福賬本”不斷增厚。
終結“沙進人退”曆史,塔克拉瑪幹沙漠戴上“綠圍脖”
初秋的民豐縣,高山流雲,不見沙塵蔽日。尼雅濕地公園裏遊人絡繹不絕,有人悠閑散步,有人對弈棋局,歡聲笑語縈繞水邊。誰能想到,如今的宜人景象,曾是另一番模樣?
“一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這句曾經流行的當地俗語,也是過去惡劣生態的真實寫照。每到春天,大風裹挾沙塵呼嘯而至。數十米高的“沙牆”遮天蔽日,嚴重影響了居民生產生活。
1978年,黨中央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40多年來,新疆各族群眾不畏艱辛、持之以恒,築起一道道綠色屏障。
如今,新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1.03%躍升至5.08%;過去30年,人工綠洲麵積從6.5萬平方公裏增至10萬平方公裏,增幅約54%。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顯示,新疆荒漠化土地減少1956平方公裏、沙化土地減少242.82平方公裏,實現“雙縮減”。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迎來關鍵節點——空白區成功鎖邊“合龍”,為沙漠戴上“綠圍脖”。最後種下的10萬株玫瑰,不僅為沙海點綴浪漫色彩,更象征著新疆各族群眾生態治理的智慧與情懷。
在鞏固生態屏障的同時,新疆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大力發展沙產業。目前,新疆沙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達184.5萬畝,沙產業年產值突破43.7億元,既形成了沙漠獨特景觀,更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