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普不能成為牟利工具
作者:Parkjaesung 來源:信陽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4評論數:
醫療科普不能成為牟利工具(健康焦點)
近年來,隨著網絡“自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醫療科普,但醫療科普質量參差不齊。一些“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成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甚至直播帶貨。還有人假冒醫生推銷產品,欺騙誤導群眾。
今年8月,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醫療科普立了“規矩”。《通知》要求,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信息發布傳播行為,提升“自媒體”規範開展醫療科普行為意識,支持專業醫療科普內容生產傳播,防範虛假醫療科普信息誤導公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整治醫療科普亂象,多部門形成協同治理合力,構建全流程監管模式
“我是一名從業十幾年的康複醫師,分享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知識、中風後的居家康複鍛煉,感謝大家關注……”某直播平台,一名自稱神經康複科醫生的主播穿著白大褂在做科普的時候,視頻右下角突然彈出購買鏈接,某品牌維生素膠囊售價99.9元/3瓶。
“蕁麻疹吃什麽藥?”某直播間內,一名認證為“皮膚病性病科醫生”的主播還沒有講解完病理知識,就開始上產品鏈接,推薦治療藥物。
在短視頻等“自媒體”平台,這類“網紅醫生”打著醫療科普的旗號售賣產品的亂象並不罕見。有個別賬號櫥窗裏麵的商品非常豐富,藥品、保健品、護膚品、口罩、書籍等,儼然成為網絡商店。國家衛生健康委提醒,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請公眾不要輕信,防止上當受騙。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學教授鄧勇分析,此類行為觸碰了多條法律紅線。醫生如果在科普中推銷具體商品,將科普異化為商業廣告,不僅脫離了公益屬性,還違反了執業醫師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此類行為危害深遠,主要體現在侵蝕醫患信任根基,損害整個醫療行業的形象和聲譽;誤導患者健康決策,使其延誤規範治療、濫用產品,甚至造成健康損害。假冒醫生的無資質行醫或科普行為違反醫師法,虛假宣傳和變相廣告違反廣告法,違規銷售藥品則可能違反藥品管理法。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可能涉嫌詐騙罪、虛假廣告罪、非法行醫罪等刑事犯罪。
今年8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醫療廣告認定指南》,對醫療科普變相發布醫療廣告認定和監管作出了明確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醫療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
鄧勇認為,整治醫療科普亂象,需要多部門形成協同治理的合力,通過加強跨部門協作、開展聯合專項整治等方式,構建全流程監管模式。市場監管部門負責查處違規營銷行為;衛生部門負責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執業行為進行監督管理,查處無證行醫等違法行為;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網紅醫生”違規出售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進行查處;網信部門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的監督管理,督促平台落實主體責任,及時清理違法違規信息、處置違規賬號等。
網絡平台對“自媒體”的醫療科普行為負有監管主體責任。鄧勇建議,平台要建立嚴格的違規處罰與生態治理機製,對違規賬號采取梯度處罰措施,從限製功能到永久封禁,形成有效震懾。同時,建立優質科普激勵製度,推動醫療科普生態向專業化、清朗化發展。
增加優質醫療科普供給,壓縮“偽科普”的傳播空間,讓“偽科普”失去市場
醫生是醫療科普的主力軍。隻有增加優質醫療科普供給,壓縮“偽科普”的傳播空間,才能讓“偽科普”失去市場。
《通知》要求,持續加大中西醫相關醫療科普知識供給力度,將更多權威、專業的健康知識,以多樣親民的形式傳達給公眾。
“要是能早點看到梁醫生的科普,我的病就不會這麽嚴重了。”北京朝陽區的李女士查出子宮內膜癌晚期,經過手術切除腫瘤,病情康複較好。
“婦科檢查就是麻煩。”此前,50歲的李女士認為自己身體很好,在每次體檢中都把婦科檢查項目放棄了。後來,她下體有不規則出血症狀,她以為是更年期的常見症狀,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出血非常多,身體都虛了,她的好友了解情況後,覺得病情嚴重,拉著來看醫生。
“她的病情不太樂觀,但是還有手術機會。”中日友好醫院婦產科主任梁靜認真分析了病情。由於一直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很自信,當被確診子宮內膜癌那一刻,李女士難以接受。梁靜不斷安撫她,並講解了子宮內膜癌的症狀以及治療方法。李女士精神狀態逐漸好轉,同意進行手術。最終,梁靜的手術團隊花了10個多小時才將已擴散了的惡性腫瘤完全切除。
“她的病是‘拖’出來的。”梁靜說,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係統中最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易發於絕經前後的女性,早期症狀非常明顯,就是下體異常出血。如果李女士在體檢中重視婦科檢查,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手術難度小,愈後會更好。
“我做科普,就是想讓更多人重視健康,了解身體有哪些疾病隱患,實現早發現、早治療。”梁靜說,在門診中看到一些患者因病情惡化了才來治療,讓她無比痛心。醫生治療的患者終究是有限的,隻有從事醫療科普,才能讓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識,實現治未病的目標。所以,平時工作無論有多忙,她都會抽出時間,錄製一些婦科健康知識短視頻。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劉健是醫療科普的多麵手和長期踐行者。2018年以來,他創建了科普微信公眾號,以文字、音頻、漫畫、短視頻等形式發布原創心髒科普內容,涵蓋了心髒領域多種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複管理,目前已推送1100多個音頻、120件漫畫和250個短視頻。此外,他還出版7本科普書籍,開通了短視頻賬號,在傳統媒體上開設科普專欄和錄製了許多科普節目。
“做醫療科普和臨床工作同樣都很重要。我做科普不僅是熱愛,也是出於醫生的責任感。”劉健認為,對醫生來說,僅依靠技術和藥物來治療患者是遠遠不夠的。麵對突發疾病,患者和家屬常常很焦慮。醫生做好醫療科普,可以讓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病因、病情,同時又能粉碎健康傳播的謠言,讓患者重塑治愈的信心。
醫生做科普應立足自身專業,不能將其作為吸引流量、違規變現的工具
重塑網絡醫療科普生態,必須讓醫療科普回歸科學本質,避免醫療科普被商業利益“綁架”。
“我隻做婦科方麵的科普。”梁靜介紹,她2016年開始做科普,一開始做文字,後麵短視頻火起來後,轉做短視頻。她錄的短視頻都是用手機自拍的,相對一些專業團隊製作的科普視頻,畫麵比較單一,但她的短視頻賬號和百度健康賬號都積累了不少粉絲。短視頻主題都來源於門診和臨床病例,是廣大女性比較關心的健康話題,內容通俗易懂。科普賬號一直由她自己運行,不售賣任何產品。
“醫生具有臨床經驗和醫學知識,做醫療科普更有優勢。”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燒傷整形醫學部主任申傳安說。他在門診中發現,不少患者都是平時在生產生活中因麻痹大意造成燒傷,這種傷害完全可以預防。因此,他也一直致力於做燒傷科普,並主編了科普書籍《燒傷預防》。
劉健認為,專業性是醫療科普的底色。術業有專攻,醫生對自己從事的專業最了解,因此,做科普也應該聚焦自己專業領域。比如,心血管內科醫生去講胸外科知識,就不專業,缺乏公信力。為了確保科普內容的準確性,劉健在大部分科普作品後麵都列有參考文獻,確保關鍵表述有權威的信源。“發布的科普產品,要經得起檢驗。”劉健說。
“做科普一定要堅持利他主義,不能有功利心。”劉健說,醫生做科普的目的,是讓大眾提升健康素養,在見到醫生之前不要聽信謠言和盲目用藥,在見到醫生之後積極配合治療,“我希望做一個心髒健康知識的‘科普員’,而不是一個以流量為目標的‘網紅醫生’。”
鄧勇認為,醫療科普的核心是傳遞經過科學驗證的醫學信息,幫助公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升健康素養。其內容必須基於權威指南和臨床證據,杜絕虛假、誇大和未經證實的內容。醫生做科普應立足自身專業,不能將其作為吸引流量、違規變現的工具。
鏈接
平台如何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
《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明確規定了網站平台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信息發布傳播行為:
分類核查認證賬號資質。網站平台應對申請相關資質認證的賬號,區分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醫學院校人員、醫藥研發機構等不同醫療領域人員類型,分類開展賬號資質核查。網站平台應在資質核驗基礎上,在賬號主頁顯著位置強化認證信息展示。嚴禁無資質賬號生產發布專業醫療科普內容。
嚴格標注醫療科普信息來源。網站平台應明確要求提供醫療科普內容的“自媒體”賬號,對發布轉發醫療科普信息的真實性、科學性負責。
強化網絡行為規範。網站平台應鼓勵權威優質、科學專業的醫療科普信息生產傳播,加強對違法違規醫療科普行為的發現處置。
嚴禁違規變相發布廣告。網站平台應明確告知“自媒體”賬號不得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
嚴處違法違規信息及賬號。網站平台應堅決清理傳授無底線蹭流量打造“網紅醫生”、借兩性健康知識傳播色情擦邊內容、利用AI編造發布涉醫領域同質化文案、編造健康故事售賣商品或藥品、假冒醫生身份開展科普、為售賣保健品鼓動拒絕就醫等違法違規信息。
本報記者 申少鐵
(宋佳茵、劉珈如參與采寫)
《人民日報》(2025年09月05日 第 19 版)
【編輯:張令旗】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