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端側AI芯片賽道剖析:規模差距懸殊,國產廠商追趕勢頭迅猛

隨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智能駕駛、移動終端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端側AI芯片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本報告基於23家國內外上市公司的2025年中期財務數據,從中國公司與美股公司對比,AIoT、手機與智能駕駛三大應用領域表現等維度,對關鍵財務指標進行深入分析發現,2025年上半年,端側AI芯片賽道呈現“中國高增、美股穩盈”的鮮明分野。

一、行業整體表現:規模增長與效率提升並存

2025 年上半年,端側 AI 芯片賽道繼續享受“大模型落地”與“汽車智能化”雙重紅利,23家端側AI芯片上市公司合計營收2937.76億元,同比增長12.3%;歸母淨利潤為622.03億元,同比增長9%;毛利率為54.4%,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淨利潤率為21.24%,同比下降0.61個百分點;總資產為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8%;總負債為4745.77億元,同比下降7.3%。

資產負債率由50.77%降至46.21%;研發費用率由21.7%降至20.1%;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6.16%至553.28億元;平均應收賬款周轉率由上年同期的5.4次/年提升至6.1次/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同比增長6.5%至843.88億元(不含地平線);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同比增長1.3%至1461.34億元。

23家端側AI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財務指標(單位:億元,數據來源:同花順)

二、中美企業對比:成長性與盈利性的博弈

通過對18家中國端側AI芯片上市公司與5家美股巨頭(安霸、德州儀器、mobilesye Global、恩智浦、高通)2025年上半年財務數據的係統性對比分析,可以發現顯著的結構性差異與發展特征。

營收規模方麵,18家中國公司整體營收規模為193.3億元,而美股五大巨頭營收高達2444.5億元,是前者的14.2倍,體現出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絕對規模優勢。具體來看,高通公司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1644.95億元,超過所有中國公司營收總和,德州儀器(610.12億元)和恩智浦(413.18億元)也都表現出強勁的營收能力。

盈利能力對比更為明顯。中國公司2025年上半年總體淨利潤為虧損39.41億元,淨利潤率為-20.39%;而美股五大巨頭總體淨利潤高達661.16億元,淨利潤率為24.17%,盈利能力遠超中國公司。值得注意的是,美股公司中即使是麵臨虧損的安霸(虧損5.3億元)和mobilesye Global(虧損12.12億元),其虧損額也低於中國出現虧損的企業。這種盈利能力的巨大差異反映了美國企業在核心技術壁壘、定價能力和全球市場占有率方麵的綜合優勢。

研發投入方麵,中國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發費用總額為65.87億元,研發費用率為34.1%;美股五大巨頭研發費用總額為525.97億元,研發費用率為19.2%。從絕對數值看,高通單家公司的研發投入(322.9億元)就達到所有中國公司研發投入總和的4.9倍,德州儀器(74.79億元)和恩智浦(80.33億元)的研發投入也都超過任何一家中國公司。這種研發投入的差距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長期競爭力。

資產質量方麵,中國公司的整體資產負債率為27.18%,而美股公司的整體資產負債率為48.23%。中國企業負債率相對較低,財務結構更為穩健;而美國企業更善於利用財務杠杆提升股東回報。現金流能力上,美股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總體為832.31億元,遠高於中國公司的11.57億元(剔除地平線機器人數據),反映出美國企業更強的盈利質量和現金創造能力。

A股中國公司與美股上市公司主要財務指標比對(數據來源:同花順)

三、應用領域分析:三大市場各具特色

統計的23家上市公司端側AI芯片主要應用於AIoT(主要為音視頻處理)、手機、汽車電子三大領域。

1、AIoT領域:中國企業數量占優,分層競爭明顯

AIoT領域涵蓋了17家上市公司(炬芯科技、富瀚微、晶華微、樂鑫科技、安凱微、晶晨股份、泰淩微、全誌科技、恒玄科技、瑞芯微、中科藍訊、國科微、星宸科技、雲從科技、北京君正、燦芯股份、安霸),2025年上半年總體營收為183.6億元,同比增長14.3%;總體淨利潤為15.56億元,同比增長80.8%;淨利潤率為8.33%,表現出"廣覆蓋、低集中"的特點。在該領域,中國企業數量占據絕對優勢,但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細分領域,國際巨頭仍具有明顯優勢。

具體分析AIoT領域內企業表現,可以看出明顯的分層現象。第一梯隊以晶晨股份(33.3億元)、恒玄科技(19.38億元)、瑞芯微(20.46億元)、星宸科技(14.03億元)、全誌科技(13.37億元)為代表,營收規模較大且保持穩定增長。這些企業產品線豐富,客戶結構多元,抗風險能力較強。晶晨股份淨利潤達4.93億元,淨利潤率14.8%,展現出較好的盈利能力;瑞芯微淨利潤5.31億元,淨利潤率達26%,在AIoT領域位居第一。

第二梯隊包括北京君正(總收入為22.49億元,端側AI收入約6.04億元)、國科微(7.41億元)、富瀚微(6.88億元)等企業,AIoT領域營收規模適中但各有專長領域。恒玄科技在TWS耳機芯片領域優勢明顯,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長106.45%;北京君正淨利潤2.03億元,保持穩定表現。

第三梯隊為中小規模AIoT芯片企業,如炬芯科技(4.49億元)、泰淩微(5.03億元)、安凱微(2.34億元)等。這些企業雖然規模較小,但專注細分市場,部分企業表現出高成長性。炬芯科技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60.1%,淨利潤同比增長123.19%,增速領先;泰淩微淨利潤同比增長274.58%,表現出色。

值得注意的是,AIoT領域內部分企業仍麵臨較大經營壓力。如雲從科技營收1.69億元,淨利潤虧損2.3億元;安霸營收8.53億元,淨利潤虧損5.26億元。這些企業的困境顯示出AIoT芯片行業競爭激烈,技術更新迭代快,企業需要持續高研發投入以保持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公司在AIoT領域競爭力較弱,唯一上榜的美國公司安霸無論營收還是盈利能力,均不及本土同類公司,且在中國市場僅剩運動等特殊場景仍有一定市場,在常見的AIoT領域,基本處於邊緣化狀態。

2、手機SoC芯片領域:高通獨占鼇頭

手機SoC芯片領域以高通為代表,中國大陸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上市企業,展現出“高集中、高盈利”的典型特征。高通2025年上半年營收高達1644.95億元,超過所有AIoT領域企業營收總和,淨利潤435.19億元,淨利潤率26.4%,展現出絕對的規模優勢和強大的盈利能力。

高通公司的研發投入令人矚目,2025年上半年研發費用達322.9億元,研發費用率19.6%。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確保了其在5G、智能手機SoC等領域的全球技術領先地位。同時,高通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518.64億元,顯示出極強的現金創造能力和財務健康度。

相比AIoT領域的多元競爭格局,手機SoC芯片市場高度集中,高通、聯發科等少數巨頭壟斷全球市場,中國在這一領域尚未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這種格局的形成源於手機芯片的高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要求和強烈的規模效應,後來者麵臨極大挑戰。

3、汽車電子SoC芯片領域:傳統巨頭與新興勢力對決

汽車電子SoC芯片領域涵蓋了10家上市公司(5家中國公司:全誌科技、瑞芯微、星宸科技、黑芝麻智能、地平線機器人和5家美股公司:安霸、德州儀器、mobilesye、恩智浦、高通),2025年上半年總體營收為2810.55億元,總體淨利潤為609.33億元,淨利潤率21.76%。

傳統汽車電子SoC芯片巨頭如德州儀器、恩智浦、高通等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德州儀器2025年上半年營收610.12億元,淨利潤176.3億元,淨利潤率29%;恩智浦營收413.18億元,淨利潤67.06億元,淨利潤率16.6%。這些企業擁有完整的產品線和深厚的客戶關係,在傳統汽車電子領域優勢明顯。

智能駕駛芯片新勢力如mobilesye、地平線機器人、黑芝麻智能等企業正處於高速成長與激烈競爭階段。mobilesye 2025年上半年營收67.7億元,同比增長37.4%;地平線機器人營收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黑芝麻智能營收2.53億元,同比增長40.4%。這些數據反映出智能駕駛芯片領域目前仍處於高投入期,企業需要大量研發投入支撐技術迭代和市場拓展。

中國汽車電子SoC芯片企業正在快速崛起,但整體實力仍較國際巨頭有較大差距。全誌科技營收13.37億元,淨利潤1.61億元;瑞芯微營收20.46億元,淨利潤5.31億元;星宸科技營收14.03億元,淨利潤1.2億元,且中國汽車電子SoC芯片企業車用芯片營收占比較小。中國企業在局部領域已取得突破,但產品線完整度、技術積累和品牌影響力仍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SoC芯片領域對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極高要求形成了較高的行業壁壘,認證周期長,但一旦進入供應鏈,客戶黏性也較強。隨著智能駕駛等級的提升,對算力和算法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領域的競爭正在從傳統的硬件性能競爭轉向軟硬件一體化的係統級競爭。

四、結論與未來展望

通過對23家端側AI芯片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全麵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企業在規模體量上與全球巨頭仍有巨大差距,但正在快速追趕。美股五大巨頭營收規模是中國18家企業的14.2倍,這種差距源於技術積累、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市場滲透度的綜合影響。然而,中國企業在增長速度上表現更為亮眼,部分企業如炬芯科技、泰淩微等呈現出高速成長態勢。

第二,三大應用領域呈現不同的發展特征和競爭格局。AIoT領域參與者眾多,市場競爭激烈,企業需要找準細分市場定位;手機芯片領域高度集中,技術壁壘極高,新進入者機會有限;汽車芯片領域正處於快速成長期,傳統巨頭與新興企業同台競技,中國企業在智能駕駛芯片領域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第三,端側AI芯片行業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行業,高研發投入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行業整體研發費用率高達20.1%,企業需要持續投入研發以保持技術領先性。中國企業在研發投入絕對值上與全球巨頭差距明顯,但在研發投入強度上並不遜色,整體高出國際同行14.92個百分點。

第四,企業盈利能力分化明顯,技術領先的企業享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中國企業中已湧現出如瑞芯微(淨利潤率26%)、炬芯科技(淨利潤率20.3%)等高盈利能力企業,展現出在特定領域的競爭優勢。

展望未來,隨著AIoT、智能汽車、智能手機等下遊應用的持續發展,端側AI芯片市場前景廣闊。中國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全球市場占有率。同時,通過並購整合、產業鏈協同等方式,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在全球端側AI芯片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財務數據僅反映企業曆史經營成果,對於技術驅動型的AI芯片行業,技術路線選擇、產品研發進度、客戶拓展情況等非財務指標同樣重要,投資者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做出投資決策。

(校對/鄧秋賢)

信陽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