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忠對話郭德綱,父子情深德雲社三十年,這行沒好人

相聲界的“非著名”老藝術家郭德綱,用他半生的嬉笑怒罵,將傳統藝術從瀕臨消亡的邊緣拉了回來。他的人生,遠不止舞台上的插科打諢,更是一部在名利場中堅守與傳承的傳奇。
故事的開端,要從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天津衛說起。警察父親和教師母親,賦予了郭德綱規矩的家教,卻也無法阻擋他內心對舞台的渴望。他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跟著父親去上班,在轄區的小劇場裏,聽著咿咿呀呀的京劇、評劇、河北梆子。那時的他,或許還懵懂,但藝術的種子,已悄然埋下。有趣的是,這個日後叱吒風雲的相聲演員,最初的夢想竟然是當一名廚師,這多少帶著點孩子氣的叛逆,也藏著他對未來選擇的迷茫。青春的歲月,他對戲曲是如此的執著,八十年代末,他唱了五六年的戲,京劇、評劇、河北梆子,摸爬滾打,積累舞台經驗。淩晨四點,當城市還在沉睡,他就已經站在天津子牙河橋邊,嘶啞著嗓子練功,那份苦楚,如今聽來,都讓人肅然起敬。

然而,命運的齒輪並非一帆風順。初闖江湖,他嚐盡了人情冷暖。二十幾歲,兒子郭麒麟呱呱墜地,他卻為了生計,不得不四海漂流,把孩子托付給父母照顧。那時的他,還沒有功成名就,甚至連溫飽都難以保障。更讓他感到沮喪的是,外界給他貼上了“三無三俗”的標簽,質疑聲、謾罵聲,如潮水般湧來。在安徽衛視做綜藝節目,他從最初的四千塊,一路被砍到一千,最後甚至被主咖一句“台上不怎麽樣,永遠不會紅”給徹底否定。那段日子,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想要融入,卻始終無法得到認可。早年他對兒子充滿了虧欠,郭麒麟出生時,郭德綱正值人生最忙碌、最辛苦的時候,對家庭照顧較少。

幸好,在最艱難的時刻,他遇到了張文順先生。一句“不要聽閑話”,如醍醐灌頂,讓他幡然醒悟。他開始屏蔽外界的喧囂,隻關注那些支持他的人,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他開始佛係,變得平和,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行業,認識這個世界。2004年,命運之神終於眷顧了他,他開始走紅,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在教育兒子郭麒麟的問題上,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扮演著嚴父的角色,但從未真正動過手,而是用一種“外人”的視角,嚴格要求兒子,讓他從小就在德雲社這個小社會裏摸爬滾打,適應外部環境。他深知,溺愛隻會害了孩子。於是,他將郭麒麟托付給於謙,希望通過“易子而教”的方式,彌補自己“下不去手”的不足。孩子中學輟學,他接受了郭麒麟的決定,認為“沒有意義”的教育不如讓他開始演藝生涯。他支持郭麒麟發展演藝事業,因為他知道,兒子在相聲方麵“幹不過”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郭德綱對德雲社的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將郭麒麟視為德雲社的繼承人,但並不強求。他允許徒弟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不反對他們直播帶貨,隻要不耽誤本職工作。他深知,人各有誌,強扭的瓜不甜。對於相聲行業,他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他認為,說相聲,天賦、興趣、用功,三者缺一不可。他甚至帶著幾分自嘲地說:“說相聲的,沒一個好人”,這或許是對這個行業的一種調侃,也或許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如今,郭德綱依然活躍在舞台上,繼續著他的相聲事業。他熱愛京劇,將京劇的元素融入到相聲表演中,不斷探索傳統藝術的創新之路。他計劃著再次去台灣演出,希望能夠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他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戲曲,充滿了意外和驚喜。

他的人生哲學,或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在名利場中堅守本心,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這不僅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他對所有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