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京報曝光了油罐車運輸亂象調查:有些油罐車卸完煤製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觸目驚心,可是,官方最後的調查結果是新京報的報道屬實,但調查沒有發現其他類似的現象。
很遺憾,新京報沒有繼續拿出新的證據來證明還有類似情況。如果全國真的隻有一兩輛油罐車如此,那這個新聞也就沒有国产AV蜜桃网站預期的那麽大的現實意義了。可是,這個報道後來據說獲了不少獎,足見真實情況可能很複雜。
到底是記者隻暗訪發現了報道中曝光的情況呢,還是其實還掌握了類似情況迫於壓力沒有進一步公布呢?沒有問過當事記者,但對此類暗訪的具體操作,個人有一個親曆的案例可以分享,供大家參考。
2023年5月17日,陪一個朋友去一家醫院掛脊柱外科的專家號。可是,接診的醫生並不是該專家王醫生,而是另外一個年輕醫生,戴著口罩,別人稱呼他為王教授,他也不否認。如果不是有心,一般人不會發現坐在自己麵前的醫生並不是自己想見的那個王教授。
當場發現這個問題後,取了證,拍照攝像並現場詢問坐診的醫生:你是誰?他被迫承認,自己是專家的學生。
然後,我在現場核實搞清楚了冒充專家坐診的醫生的具體身份和姓名以及與專家的具體關係。
那麽,專家去哪裏了呢?隨後醫院的多個部門回複我,有的說專家去急診了,有的說專家太累提前下班回家了。說法各異,總之是不統一。
這個時候,證據確鑿,題為《湖南一醫院忽悠病人:賣專家號,讓年輕醫生代診》的文章已經成形。但是,我並沒有著急,決定等一等再看。
兩個考慮:第一,專家可能真的有急事,比如急診有危急病人需要他去救治,臨時請人代為坐診。或者專家年紀太大,確實累了需要回家休息,如果是這樣,那輕易曝光可能會誤傷一個好醫生。第二,如果不掌握更多證據,醫院完全可以謊稱這隻是一個偶發案例。
所以,我沒有在當時就急著曝光此事,而是等了一個月之後,再次專門去該醫院暗訪。
2023年6月14,專門再次去該醫院點名掛了該專家的號用於暗訪。結果,該專家居然再次不在崗,仍然是第一次代他坐診的年輕醫生在以專家的名義接診。
再次拍照、攝像取證,這一次,我還采訪了幾個其他病人,他們均沒有發現接診的並不是自己想找的專家。
2023年6月15日,作文曝光了此事,但是當日的文章裏完全沒有提6月份的暗訪,故意隻寫了5月份的遭遇。
15日上午,廣西一家媒體的記者看到文章後采訪我時問到:褚老師,你寫的事情發生在5月17日,為什麽現在才寫出來?
這是一個好問題,記者雖然年輕,但很敏感。是啊,發生於5月17日的事情,為什麽6月15日才公布呢?
發稿前,我還研判了第一篇文章發布後兩種可能:第一,直接承認管理不善,長期存在此類問題,將徹底整改。如果是這樣,那我發布第一篇文章後就可以停下來了,經濟下行,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坦然承認錯誤能改就行。第二個可能是,醫院可能會承認5月17日確實是有其他醫生代專家坐診,但大概覺得我隻有一個暗訪經曆,不掌握其他證據,因此極可能隻承認這件事是偶發案例,並非常態。如果這樣,我可以進一步曝光此事,造成更大的輿論影響,觸動監管部門大範圍清查此類問題,達到以點帶麵的監督效果。
有了這些研判,自然要打個埋伏,明明暗訪了兩次,都是其他醫生冒充專家坐診,但故意隻說第一次的經曆,絕口不提自己暗訪了兩次,看醫院如何應對。
第一篇文章發布後,該醫院先是投訴我侵權,說我沒有證據證明文中寫的"賣專家號但讓年輕醫生代診”這個事實。然後,該醫院又聯係到我,發來了包含道歉內容的書麵說明。
書麵說明中說:醫生當日緊急參加重大疑難手術,未及時告知導診停號。導診不知情的情況下門診辦未及時停診,致使患者未能由王教授接診,做法確實不妥,反映出門診管理的不足。
一方麵投訴我的文章侵權,否認存在曝光的問題,另一方麵又向我道歉,承認醫生不在門診坐診,這就是現實鬥爭的複雜性與殘酷性。
6月16日,我再次發文公布了6月14日暗訪的結果,用確鑿的證據證明該院用普通醫生冒充專家坐診並非一次,可能是常態,醫院的說明是謊言,並再次提出質疑:如果專家總是在急診救人,那你們就不應該在門診讓他賣專家號,畢竟專家號比普通的號貴出很多。
我在6月16日的文章裏還明確寫到:再一次掛了王教授的號,再一次不是王教授坐診而是其他人代診,這顯然不是偶發的事情,極可能是常態,這才下決心在6月15日披露此事。第二次去暗訪的這些內容,其實我昨天就寫好了,但一個多年做新聞的經驗告訴我,醫院極可能會謊稱我曝光的5月17日的情況隻是一個偶發的特例,不是常態,我的策略是:等他們說了這些謊話,我再把6月14日暗訪的情況發出來打他們的臉,所以留了一手。這就是為什麽5月17日的事情6月15日才披露的原因。這不是耍滑頭,是多年從事新聞工作慢慢摸索出的鬥爭技巧。
醫院終於無話可說了,不久,該專家從該醫院消失了。不過,湖南的衛健部門最後是如何處罰醫院的,兩年過去了也沒有公布調查和處罰結果。
做新聞當然要快,但也要多個心眼,多掌握幾個典型案例,然後把握好信息發布的節奏,有料別一次性放完,放一點,讓他們誤以為我隻知道這麽多,繼續表演、撒謊甚至妄想倒打一耙,然後再拿出新的證據來打他們的臉,讓讀者明白,他們又在說謊了。
采訪中,多問幾個人,多掌握幾個案例,掌握的證據別一次性全部用完,給自己留後路,也給對手留下主動全盤認錯和狡辯撒謊的空間。這些,都是傳播技巧,也都是鬥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