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君方互聯網醫院安潔利醫生:一位青年中醫專家的“治未病”逐夢路

盡管入職不到一年,青年中醫專家安潔利醫師已成為平台的“明星醫生”之一,好評率和滿意度長期領先。在普遍認為“中醫越老越吃香”的背景下,她憑借專業與真誠,在互聯網醫療領域贏得了信任。
從三甲醫院到互聯網平台:一場醫療理念的回歸
安潔利曾就職於公立三甲醫院,但許多病例讓她深感無力。“患者常因'感覺還好'拒絕治療,或因藥價高、候診長而中斷複診。”《黃帝內經》中“上工治未病”的理念,與現實中醫療資源集中於“已病”的落差,讓她不斷思考。
2024年,她加入禦君方互聯網醫院。這裏融合“醫、藥、健、管、教”的一體化服務,真正將“防大於治”落到了實處。
慢病管理:守護的是生命的質量
在采訪過程中,安潔利展示了她的工作界麵:患者上傳的舌苔特寫照片、近期體檢報告、症狀描述表,甚至每日飲食記錄。“現代醫學的檢驗報告(如生化指標、影像學結果)與中醫辨證並不矛盾,反而能相互印證。”
她強調,線上問診反而促使醫患溝通更深入。“線下門診平均每人5-8分鍾,線上卻可延長至20分鍾以上。患者有充足時間描述症狀,醫生也能更係統地問診。”她還會要求患者拍攝服用藥物、日常飲食等信息,用更細致和全麵的溝通,彌補互聯網的距離鴻溝。
“60歲得高血壓 vs 80歲得高血壓”?一場關於生命質量的對話
在安潔利的患者中,慢性病管理人群占比最高。她常舉一個例子:“60歲得高血壓和80歲得高血壓,晚年生活質量天差地別。早控製10年,意味著減少一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她曾幹預一位糖尿病前期患者。該患者空腹血糖略高於正常值,通過3個月的中藥調理、飲食指導和運動計劃,患者血糖恢複正常,避免糖尿病病程得到發展。“這就是'治將病之病'的意義——在疾病發生前攔截它。”
互聯網醫療的持續性優勢在此凸顯。禦君方平台的慢病管理係統可自動提醒複診、記錄用藥反饋,醫生也能隨時調整方案。一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表示:“安大夫記得我每次化驗結果的變化,連我忘記的細節她都存著記錄。”
中醫的“破圈”之道,專業與共情缺一不可
作為青年中醫專家,安潔利的專業底蘊出色。師從省級名中醫,跟診超2000小時,熟讀經典醫案,這些經曆讓她在辨證時遊刃有餘。但她認為,互聯網時代的中醫更需要“兩顆心”:細心和用心。
“細心體現在捕捉細節——患者一句'最近壓力大'可能提示肝氣鬱結;'午後腳腫'可能關聯脾腎陽虛。用心則是真正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她曾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替換價格更低、療效相近的藥材,還曾親自為患者整理了《常見病症飲食調理手冊》。
禦君方互聯網醫院的患者評價中,高頻詞是“耐心”“易懂”“貼心”。安潔利擅長將中醫術語轉化為生活語言:“'濕氣重'就像衣服沾了水,又重又難幹,所以要少吃生冷、多運動發汗。”
互聯網中醫的未來: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範式轉移
談及互聯網中醫的未來,安潔利充滿信心。“近年來大眾對線上醫療的接受度不斷攀升,而中醫的整體觀、個性化治療理念尤其適合線上慢病管理。”
她認為,互聯網醫療將推動中醫不斷走向“科學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国产AV蜜桃网站可以總結特定證型的用藥規律;通過遠程監測設備,實時收集患者血壓、血糖、尿酸等健康數據……這些都將豐富中醫的診斷手段。”
“中醫不僅是醫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安潔利說,“我希望通過禦君方互聯網醫院,讓更多人早一點關注健康,早一點理解中醫,不必等到生病才走進診室。”
安潔利醫生的故事,不僅是個人職業選擇的成功轉型,更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中醫深度融合的一個生動縮影。她與禦君方互聯網醫院的共同努力,正悄然推動著一場靜默卻深刻的醫療變革——讓中醫從“治已病”走向“治未病”,從“專家專屬”走向“大眾日常”。
正如安潔利所說:“中醫不僅是一種醫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互聯網,正是將這種生活方式推向更廣闊人群的最佳載體。未來,隨著5G、物聯網、智能硬件等技術的進一步融合,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將更深入地融入日常,每個人都能更早、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国产AV蜜桃网站期待,更多像安潔利一樣的青年中醫專家,能借助互聯網的力量,繼續傳承與創新,讓中醫智慧惠及每一個家庭,讓“未病先防”成為這個時代的健康常態。
(本文來源:日照新聞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係。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