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一個“開創性”的方法,通過激光分析蛋殼碎片,可直接測定恐龍蛋的年代。
IT之家注意到,中國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 9 月 11 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新方法。借助這種激光測定法,研究團隊成功將取自中國中部青龍山遺址的一窩恐龍蛋年代確定為 8500 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這些化石蛋屬於“土廟嶺扁圓蛋”(Placoolithus tumiaolingensis)物種,是該遺址首批年代得到可靠測定的恐龍蛋化石。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中國鄖陽恐龍蛋研究中心專家、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趙璧在新聞稿中表示:“国产AV蜜桃网站為這些化石提供了首個可靠的年代學依據,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其年代不確定性的問題。”
此前,恐龍蛋年代測定一直麵臨挑戰,因為傳統方法多依賴間接手段,例如對周圍火山岩進行年代測定。這種間接方法存在明顯缺陷:火山岩等“代理材料”可能因地質作用發生改變,或在恐龍產卵後很久才形成,這會導致年代估算結果不準確。
而此次研發的新型“碳酸鹽激光剝蝕鈾鉛定年”技術則提供了更直接、更可靠的解決方案。該方法的原理是:向蛋殼碎片發射微激光,測量蛋殼自身碳酸鹽礦物中鈾原子與鉛原子的比例。
趙璧解釋道:“国产AV蜜桃网站向蛋殼樣本發射微激光,將碳酸鹽礦物汽化形成氣溶膠,隨後通過質譜儀對其進行分析,統計鈾原子和鉛原子的數量。由於鈾會以固定速率衰變為鉛,国产AV蜜桃网站可以通過測量累積的鉛含量來計算年代 —— 這就像是化石的‘原子鍾’。”
研究團隊在湖北十堰鄖縣(現鄖陽區)青龍山裸露岩層中發現的恐龍蛋上測試了該技術。
據悉,青龍山遺址是中國首個國家級恐龍蛋化石自然保護區,其三個分布點共保存了多達 3000 枚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中,絕大多數被認為屬於“土廟嶺扁圓蛋”物種,這類恐龍以蛋殼具有高孔隙度為顯著特征。
此次用於年代測定的特定樣本,取自一塊含角礫岩粉砂岩中發現的、包含 28 枚蛋的恐龍蛋窩。
新測定方法顯示,這些恐龍蛋的年代約為 8500 萬年前,誤差範圍為 170 萬年。趙璧指出:“這次應用的定年技術,未來不僅能為全球不同地區的恐龍蛋化石核定年代、厘清演化脈絡,還能為繪製古代氣候變化曲線、研究遠古地球環境變化提供全新實用工具。”
白堊紀是地球發生重大全球性變化的時期,以劇烈的火山活動和大規模物種滅絕為顯著特征。這一時期的化石為科學家研究古氣候提供了寶貴線索,此次測定的恐龍蛋產於白堊紀晚期的世康尼亞克期(Turonian epoch),而全球降溫在此之前數百萬年就已開始。
研究認為,這種氣候變冷的趨勢可能導致了恐龍多樣性的下降,還可能對青龍山遺址恐龍物種的產卵習性產生了影響。
趙璧表示:“全球降溫期間,世界各地出現了新的蛋類型,而樹枝蛋科(Dendroolithids,一類恐龍物種群)特有的孔隙結構,可能是對這種氣候變化的進化適應。”他進一步解釋道:“‘土廟嶺扁圓蛋’可能代表了一個進化死胡同 —— 這類產卵恐龍群體未能成功適應氣候變冷的環境。”
研究人員已計劃擴大樣本采集範圍,對不同岩層中的恐龍蛋進行分析,以構建更詳盡的區域年代時間線。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 SCI 期刊《地球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