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今日,历个月改扩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新面向公众开放。9日,记者跟随“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采访团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获悉,恢复开放仅两个月,抗战馆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万人次。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洋告诉记者,改扩建后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观众创造了更肃穆、震撼的观展环境。观众可以在一处处细节满满的复原场景中触摸历史,沉浸式感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史诗,感受馆内浓浓的红色文化。
9日,观众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厅雕塑。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关《铜墙铁壁》雕塑重新亮相更显肃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地区,改扩建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观众。步入馆内序厅,标志性的《铜墙铁壁》雕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我们将整体提高厘米,对于观众来说,视觉上更震撼。”杨洋介绍,此次改扩建对主馆序厅和展陈空间进行内部改造和提升。其中,序厅以《铜墙铁壁》雕塑为中心,将原有序厅向东西延伸,米扩大米,面积平方米,营造出庄严宏大的空间氛围。“我们通过局部改造提升,将序厅净高提升米,顶棚通过数字系统展示星光屏,4000颗星星在屏幕上闪烁,所有星星向光塔中心汇聚,形成胜利之光普照大地,象征着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同抗战。”
杨洋介绍,本次改扩建设计中,充分运用“14”“8”“7·7”“9·3”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数字,利用构筑物尺度的隐喻,使空间成为“可行走的抗战纪念符号体系”,让纪念性超越视觉层面,直击参观者的情感记忆,突出建筑的纪念性、历史性意义。
“中厅作为进入地下展厅的过渡空间,融入绘画、雕塑,构成兼备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的国家礼仪空间。中心礼仪式楼梯.3米,中厅净.3米,将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融入空间序列,实现'数字基因'与参观体验的渗透。”杨洋介绍,两侧扶手上伫组雕塑,代表抗战时期的各阶层人民。中厅藻井天花内镶嵌独立自由勋章图案,体现党和人民紧密联结,铭记历史,共同走向希望和胜利。
关
地下展厅打造米高灵活布展空间
地下展厅中部则打造了米净高的灵活布展空间,自北至南分布各专题展区,以时间为轴,清晰展现战争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将建筑空间与历史事件结合,让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历史脉络与进程。
杨洋说,改建的尾厅空间设计也巧妙,在这里观众可以实现“现实和历史的对话”。整体中轴对称设计,两侧坡道向上攀升,牵引向上的空间寓意抗战胜利走向希望与光明。尾厅以中央礼仪台阶为轴线,两侧通过设置大台阶和岛状平台营造休憩空间,以满足观众短时停留、小型演出等功能需求,实现空间趣味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
“随着近期参观游客的增加,我们发现观众充分挖掘了空间的功能,已经有一些小型演出和快闪活动了,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初衷,能让人与空间充分融合碰撞。”杨洋说,由序厅至尾厅整体的室内铺装逐渐变浅,灯光逐渐变亮,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战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苦难走向辉煌的艰难历程。
关
尊重历史文物及原有宛平城肌理
作为纪念性文化建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原貌?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玉民介绍,宛平城由东西向的“文物古迹轴”和南北向的“抗战轴”构成,本次抗战馆扩建工程位于南北“抗战轴”上,北侧是宛平城的北敌楼,轴线最南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我们从尊重历史文物及原有宛平城肌理的角度出发,在方案设计上保持抗战馆原有地上建筑不变,采取向下挖掘的策略,利用南侧醒狮广场地下空间扩建展厅,尾厅屋面及广场微微起坡,不破坏宛平城原有历史风貌,不大规模增加地上建筑体量,并预留地下通道,保持与南侧雕塑园联通的可能性,打造片区连续的纪念空间序列。”
另据杨洋介绍,此次改扩建以尊重历史的方式,顺应老馆、醒狮广场、宛平城的历史时空格局。将原有不同阶段的碎片化空间元素织点成序,梳理和串联国旗、醒狮雕塑、独立自由勋章、尾厅出口等节点的空间关系,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华民族纪念空间礼仪的时空序列,营造庄重大气的礼仪性文化建筑,发扬传承抗战先烈的宝贵精神。
同时,充分考虑公共建筑的舒适性和便民需求,提升观展体验。多处设计了缓台阶、缓坡道及扶梯、直梯、“斜行电梯”,室内观展流线及室外广场均保证无障碍通行,有效疏解人流。室内在中厅两侧、尾厅等区域设置了休息活动空间,室外醒狮广场两侧结合树池设计公共座椅,提升舒适度、便利度。室外广场铺装采用防滑的毛面石材,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关注使用者的体验感。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改扩建工程月启动,用个月,于今月顺利完工,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万人次。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