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加官晉爵網作者:吃瓜在社會
作者|朱昌俊
資深媒體評論員
在酒店辦宴席,也可以獲得補貼了?最近,浙江省紹興市出台的提振消費政策引發關注。該政策共15條,其中在餐飲消費上,紹興將對在酒店舉辦各類宴席桌數5桌及以上且消費滿10000元的消費者給予補貼,按照酒店銷售發票含稅金額分檔補助,最高不超過5000元。
紹興這次出台的消費政策,涵蓋的範圍比較廣,涉及演藝經濟、夜間消費、汽車、住房等多個板塊,但宴席補貼條款仍然成為輿論焦點。
這一現象背後,存在多方麵的社會心理與政策認知因素。
首先,盡管促進餐飲消費,一些地方也有政策,但絕大多數都停留在發放消費券的層麵,像紹興這樣對宴席進行補貼的,較為罕見;其次,紹興此前曾明確強調要治理婚宴餐飲浪費、倡導節約風尚,這一背景與當前“補貼辦酒”的政策無疑形成某種張力,難免使公眾產生更多的聯想。再加上此前一些地方執行“禁酒令”所帶來的緊縮氛圍,也使得該項措施顯得格外醒目。
但是,結合政策初衷與現實語境來看,紹興的這一做法其實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抓住了當前促消費的“痛點”。
眾所周知,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餐飲消費整體處於“低穀”。從宏觀層麵而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餐飲收入、限上(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個、2.0個百分點,增速同比呈現下滑,增長動能減弱。6月限上餐飲收入更是呈現負增長,上半年累計增速也低於全國餐飲收入增速。中國烹飪協會指出,餐飲行業正普遍麵臨“營收增速放緩、利潤下滑、競爭加劇”的挑戰。
與此對應的是,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達到11.2%。這表明,要拉動消費,餐飲消費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從微觀運營層麵來看,當前不少餐飲企業被迫采取“瘦身”策略、關閉部分門店,甚至一些高端酒店也嚐試“擺攤經濟”以自救。而宴席業務作為餐飲板塊中訂單體量大、消費總額高的業態,一旦複蘇,將顯著提升酒店桌均收入和人流周轉效率,從而帶動全行業鏈恢複良性循環。因此,紹興直接瞄準宴席消費進行刺激,實質上是精準照拂了當前餐飲行業的發展現狀,是對市場現實的有力回應。
雖說該項政策最終的效果仍待觀察,但其信號意義遠超出政策本身。
一方麵,它向社會傳遞出政府肯定正常餐飲消費、鼓勵合理宴席需求的明確態度。
事實上,提倡節約、反對浪費與支持正常酒席消費本來就並不矛盾,前者針對的是不必要的排場和食物浪費,而後者保障的是民眾生活與社交儀式的正當需求。
將一切宴席消費與道德評價掛鉤,甚至冠之以“浪費”標簽,無疑會誤傷消費信心,抑製經濟活力。此前部分地區將“辦宴席”與“講排場”簡單劃等號,甚至通過行政手段嚴格限製宴席規模,導致不少家庭“不敢辦、不願辦”宴席,這其實是一種“矯枉過正”,不僅人為製造了一些社會爭議和治理難題,也讓餐飲市場承受了“寒意”。
需要走出的一個觀念誤區是,餐飲消費的重要性並不低於其他消費形態。相較於演唱會、汽車消費等,餐飲消費或許不夠“高端”,卻是最貼近民生、覆蓋最廣的基礎消費,其回暖直接關係到社會活力的複蘇,與就業、民生和經濟循環密切相關。
據中國烹飪協會統計的相關數據顯示,平均每10平方米餐廳營業麵積,就可以解決一個就業崗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報告則稱,2020年餐飲業完全拉動就業2300多萬人,其中本行業占977萬人,其他行業占1369.6萬人。
除了直接在餐飲企業就業,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種植養殖、物流快遞、房屋租賃等上下遊產業,食品餐飲行業創造的就業崗位牽涉到億萬家庭。
此外,宴席消費還承載著重要的社會與文化功能。婚宴、壽宴、團圓宴等不僅是個人家庭的儀式場合,更是維係人情紐帶、激活社會交往的重要載體。
壓抑這類需求,不僅影響經濟複蘇,也削弱了社會自我修複的能力——這本身與提振消費、釋放消費意願構成內在的衝突。
可以說,從多個維度來看,紹興此項政策都具有超越地域的示範意義。這不僅是對那些將辦宴席與“鋪張浪費”劃等號、進而給予嚴格限製的行政行為的一種糾偏,也提醒更多地方在促消費政策的設計上,可以更精準、更接地氣。
從現實來看,當前一些地方的促消費政策仍存在過於重“高端”、推崇“潮流”,而忽視“基礎”和因地製宜的毛病。
舉個例子。時下各地對於演唱會經濟、汽車消費等的鼓勵,當然有其合理性,但這些消費並不意味著對每個地方都是最重要的。典型如一些低線城市,特別是鄉鎮,這些“高端”消費的空間其實非常有限,而恰恰是通過合理手段激發餐飲消費,對於促進當地就業、為中小企業紓困及為民生減負,最顯立竿見影。
當所有地方都一味地將大量促消費資源投向汽車、家電等大額消費,卻忽視了餐飲、零售等最基礎的消費領域,這本身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促消費傾向。
歸根結底,餐飲消費是“人間煙火”,是最基礎、最接地氣的經濟表現形態。它或許不像高端製造或數字經濟那樣引人矚目,卻直接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計與日常。在促消費、穩增長、保就業的政策組合中,像紹興一樣實事求是地肯定餐飲消費的價值,予以大膽而精準的支持,才是務實的選擇。
它也提醒,消費政策本不應厚此薄彼,更不能被泛道德化的視角所束縛。理性且精準的政策設計,完全可以在杜絕浪費的同時,保障民眾合理的消費自由,從而助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當然,這一提醒,並不是說所有地方都要來一場對辦宴席的補貼行動。最重要的是,每個地方在促消費上,都該因地製宜地結合好本地產業結構、就業特點和消費習慣,找到最適合的“組合拳”。
本文係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僅代表作者立場。
主編|蕭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