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源電網鋼鐵叢林般的變電站間,遼源供電公司變電檢修中心主任王成金的身影已穿梭了34個春秋。2025年,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能與始終如一的奉獻精神,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成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用堅守和創新,為萬家燈火保駕護航。
1994年5月的一個下午,入職僅3年的王成金迎來職業生涯中的首次大考。500KV豐遼線保護定點試驗時,開關反複跳躍,故障排查的重任落在了他和同事們的肩頭。操作箱內百餘個繼電器、上千個接線端子,任何細微差錯都可能導致線路故障。距離次日恢複供電僅剩9小時,王成金和同事們爭分奪秒,手持圖紙和萬用表,一個個接點排查。直到23時,終於發現跳線帽虛接故障,成功恢複了線路供電。這次經曆讓他深刻領悟到設備的“語言”,也開啟了他在變電檢修領域的深耕之路。
隨著經驗的積累,王成金練就了“望聞問切”的絕活,成為遼源電網的“檢修名醫”。苗勝220kV變電站擴建工程中,開關操作時出現直流瞬時性接地現象。他憑借豐富經驗和敏銳判斷,精準定位為設備內部二次接線存在寄生回路,及時解決問題,避免設備返廠。2016年寒冬,他借助紅外成像儀發現電壓互感器4℃的異常溫升,成功化解重大隱患。760次缺陷排查,他總能精準定位故障,34年零重大事故,靠的是對設備的熟悉與熱愛。
王成金不僅是技術上的“名醫”,更是創新路上的探索者。“用舊設備解決新問題”是他的創新哲學。麵對套管互感器未做試驗就安裝的安全隱患,他首創“無電流源測試變比試驗方法”,開創了設備就地檢測的新模式。他開創的單機雙電流移相法,校驗差動保護動作特性,化繁雜的向量計算為簡單的數學計算,大大提高了現場工作效率,被寫入《吉林省繼電保護檢驗規程》,成為行業標準。在安恕變基建現場,麵對當時高壓長電纜耐壓試驗的行業空白,他日夜鑽研,用現有設備組合出試驗係統,精準捕捉電纜隱性缺陷,得到專家高度稱讚。
作為“遼源電網的繼電保護第一人”,王成金深知技術傳承的重要性。他把培訓課堂搬到檢修現場,手把手教年輕員工分析數據、排查故障。2016年吉林省電力係統繼電保護規程調考大賽中,他帶出的“徒弟戰隊”包攬團體冠軍,五名選手全部躋身十強,創造了基層供電企業培訓奇跡。2021年,他擔任金屬技術監督試驗室主管,帶領試驗室成為省內第一家建成、國內第一批通過國網驗收的試驗室。如今,已培養出30餘名技術骨幹,取得多項專利和優秀QC成果,成為遼源電網技術人才的搖籃。
34年間,王成金帶領團隊為省內外企業分析解決故障百餘次,為民營企業挽回經濟損失數億元。他常說:“守護光明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代代相傳的接力。”在這條永不停電的傳承之路上,王成金用智慧和汗水,為遼源電網的穩定運行,為千家萬戶的光明未來,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勞動新聞記者 楊雪 通訊員曲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