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入口競爭的巨變:從場景心智到角色心智
作者:米蘭的小鐵匠77 來源:漯河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5評論數:
文 | 孫峰互聯網時代:場景為王
回顧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競爭的核心是“場景心智”。誰能率先在用戶心中占領某個高頻場景,就能建立入口優勢。美團、滴滴、攜程等平台的崛起,本質上是通過“吃飯”“出行”“旅行”等具體場景獲得用戶認知,從而形成用戶黏性和商業壁壘。互聯網企業的擴張路徑,往往是先在一個核心場景做到極致,再橫向拓展到相關場景。
這一邏輯下,用戶的選擇是分散的:點外賣需要一個 App,打車需要另一個 App,看房訂酒店又是第三個 App。場景之間相對割裂,巨頭通過積累更多場景覆蓋率,才形成生態級的競爭優勢。
AI 時代:“角色”崛起
進入 AI 時代,基於大模型的智能體正在改變這一競爭邏輯。它們不再隻是被動調用的工具,而是逐漸具備人格化、長期陪伴的屬性。用戶與 AI 的關係,不是“工具”與“操作者”,而更像是“角色”與“被服務者”。
於是,競爭的核心從“場景心智”轉向“角色心智”。誰能率先成為用戶信任的角色,誰就能天然覆蓋多個場景。
C 端案例:過去用戶要打開美團訂餐、攜程訂票,而未來隻需對 AI 助理說一句:“幫我點份午餐”“幫我定周末機票”。助理角色成為第一觸點,原本的場景入口退化為供應整合者和後台執行者。場景入口逐漸被角色入口吸收。
B 端案例:過去銷售、財務、協作係統各自獨立,而未來一個“企業助理”可以自動生成銷售預測、提醒合同進度、處理報銷流程、甚至起草管理層演講稿。
AI 角色的崛起,本質上是在“入口邏輯”上的再一次重構。
ToC:從單一場景到全能助理
在消費側,AI 助理有望逐漸替代原本分散的場景型應用。無論是點餐、訂票、穿搭建議,還是日常健康提醒,都可能通過一個統一的角色完成。角色心智的優勢在於,它能持續學習用戶偏好,提供個性化服務,而不是讓用戶反複切換在不同 App 之間。
更重要的是,角色心智具有“情感屬性”。人們不會對一個場景型 App 建立情感,但會對一個陪伴自己的 AI 助理產生依賴。這種心理認同,使角色心智的壁壘遠高於場景心智。
ToB:企業的“數字員工”與“虛擬高管”
在企業服務領域,AI 的角色化趨勢更加顯著。企業級 AI 不再隻是單點工具,而是在組織中承擔越來越具體的“角色”。
一、企業助理(AI Enterprise Assistant)它可以成為全員共享的“數字秘書”:
為銷售團隊生成客戶跟進計劃;
為人事部門自動處理入職與培訓文檔;
為管理層隨時調取數據報表、分析經營風險。相比傳統軟件的單場景應用,企業助理能夠跨部門、跨流程持續運轉,成為組織的中樞角色。
二、數字員工(Digital Employee)很多重複性工作將被“數字員工”角色取代。比如:
財務 AI 自動審核報銷;
客服 AI 處理 80% 的用戶谘詢;
法務 AI 起草合同初稿,交由人類律師複核。數字員工不僅提高效率,更通過持續學習實現“越做越好”。與傳統外包或低端勞動力不同,它不會離職,不會疲勞,還能實時進化。
三、AI CxO(虛擬高管)更具前瞻性的,是企業內部出現虛擬高管:
AI CMO 可以根據市場動態和曆史投放數據,實時生成廣告策略、分配預算,並持續優化 ROI。
AI CFO 可以模擬財務場景,預測現金流風險,幫助企業製定融資與投資計劃。
甚至未來會有 AI CEO助理,通過整合企業內外部數據,輔助甚至主導戰略決策。
這些角色一旦被企業采納,就會形成深度綁定,成為組織不可替代的“數字中層與高管力量”。
角色心智的商業意義
角色心智的最大價值在於 跨場景遷移能力與信任壁壘:
跨場景遷移:一個 AI 助理可以從幫用戶訂餐,延展到幫用戶管健康,再延展到職業建議。企業助理則可以從處理會議紀要擴展到預算預測,天然形成“複利效應”。
信任壁壘:一旦用戶或企業在心理上認同了某個角色,它就具有強烈的替代成本。換掉一個訂餐 App 很容易,但換掉一個熟悉你的生活與工作的 AI 助理卻很難。
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再是比拚功能的多少,而是誰能在用戶或企業的心智中建立起“角色定位”。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入口是場景,AI 時代的入口是角色。無論是消費者的個人助理,還是企業的數字員工與 AI 高管,角色心智正在成為新的競爭高地。誰能先一步贏得角色定位,誰就能在未來的產業格局中掌握主動權。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