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金漿玉液網作者:小卡卡小睿
經濟參考報記者 韋夏怡
“我國財政政策統籌考慮防風險和促發展,始終留有後手,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繼續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加強對形勢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儲備,主動靠前發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財政力量。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財政赤字率從2.7%提高到3.8%,今年進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9.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0萬億元,財政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同時,綜合運用政府債券、稅收、財政貼息、專項資金等工具,強化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財政政策發力更加精準,時機更加靈活。
“‘十四五’時期,我國綜合財政實力全麵增強,聚焦發展大事和民生實事支出強度前所未有,積極財政政策從積極到更加積極,充分發揮了宏觀調控的積極效應,不但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表示,在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國內新舊動能轉換等多重挑戰下,財政政策協調推進跨周期調節,釋放積極信號,穩住市場預期,精準把握住發展的方向及趨勢,有效推動經濟企穩回升,反映出較強的前瞻性。
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到10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約19%。支出強度也是前所未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五年預計超過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24%,更多“真金白銀”投向了發展大事和民生實事。
讓科學家擁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度權;創新政府采購製度,用政府“下單”引導支持產品創新和推廣應用……“十四五”以來,財政部門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
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介紹,“十四五”時期,全國財政科技支出預計達到5.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4%,資金重點投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財政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投入強度從“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下一步,將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著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更好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強國加快建設。
“著眼於長遠發展,著力增強中長期發展動能,財政支出重點向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傾斜,推動科研成果加快轉化應用,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提供有力保障,為未來形成更多的稅收收入來源夯實基礎,保障了財政的可持續性。”李旭紅表示。
強根基、挖潛力、通堵點、增動能——“十四五”時期,財政部打出一係列“組合拳”推動消費和投資良性互動,更好發揮內需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作用。下一步,藍佛安表示,財政部門將創新運用財稅政策工具,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開發好內需這座“富礦”,發揮好牽引力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添動能、增活力。
在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化解方麵,藍佛安介紹了財政部一攬子化債方案進展與成效。他表示,“十五五”期間,將繼續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製,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其中,在存量上做減法,將繼續落實好一攬子化債舉措,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並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展望“十五五”,李旭紅表示,財政政策將重點發力於穩就業、穩外貿、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繼續擴大有效需求,支持民生保障和提振消費,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提升財政治理效能。同時,還將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等項目,優化資源配置,縮小地區差距,確保財政資金發揮更大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