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龍盤鳳逸網作者:貝克漢姆小法
德宏9月12日電(記者 繆超)來自5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人士11日來到滇緬公路交界點——雲南省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其間,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他們深切感知到了80多年前的“赤子丹心”。
畹町,這座傣語裏意為“太陽當頂”、隱秘在邊境叢林的小鎮,曾在二戰時作為滇緬公路的出境交界點而被外界所知。
在滇緬公路附近一座青山之上,聳立著高達16米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紀念碑後方便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記者 劉冉陽 攝
“我的父親犧牲在滇緬公路上。”居住在畹町鎮的耄耋老人葉曉東告訴海外華文媒體人士,其父陳團圓是南僑機工。過去20年來,他每天都來到碑前,將周圍清掃幹淨,走進紀念館為來賓和遊客進行誌願講解。
作為南僑機工曆史的擺渡者,葉曉東帶領海外華文媒體人一邊參觀紀念館,一邊飽含激情地講述南僑機工故事:
1939年,中國沿海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後淪陷,新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唯一能夠獲得國際援助物資的通道。由於十分缺乏汽車司機與修理工,抗戰物資供應瀕臨中斷。陳嘉庚先生發布《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號召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共拯危亡。
1939年至1945年間,3200多名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華僑,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大規模運輸抗戰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他們中有1000餘人獻出了生命。
當時這些海外赤子,有的是放棄海外待遇優厚的職業而回國;有的年僅十七八,卻虛報為20歲才夠條件回來;有的惜別未婚妻而奔赴祖國抗日疆場,約好勝利歸來再相會;有的毅然別妻離子報效祖國;有的因家長不同意,則改名瞞著家庭秘密參加機工隊伍……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記者 劉冉陽 攝
美國《神州時報》中國新聞采編主任李弘毅說,連日來他們在昆明聆聽南僑機工故事會、欣賞《赤子青春》原創舞台劇,今天走進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對這段曆史構建起了全麵立體的認識,“看南僑機工曆史,看到的是華僑華人愛國愛鄉的文化特征,我將把所見所聞宣介給更多華僑華人。”
“走進紀念館裏,內心深受震撼。”非洲《華僑周報》主編張月說,80多年前,南洋華僑青年以血肉之軀築起抗戰物資運輸的生命線。“如今,国产AV蜜桃网站非洲僑胞延續這份赤子之心,無論是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非經貿,還是搭建友誼橋梁,都是在賡續這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