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提出“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為打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生活空間是指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空間場所的總稱。它具有多層級、多類型的特點。在層級方麵,它既指城市級別的中心廣場、大型公園、商業步行街等,又包括社區層麵的小公園、街角小廣場等;在功能類型方麵,它既指各類公共建築和場地,又包括各類住宅及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在權屬類型方麵,它既指具有公共屬性的各類公共空間,也包括私有屬性的各種消費空間、居住空間、就業場所等。因此,城市生活空間的品質決定了城市生活的質量和水平,使其成為城市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空間的總體品質已有顯著提升,但區域之間、城市內部存在差距,城市生活空間的布局均衡性和設施質量還有待提升。切實提升城市生活空間的品質,須以係統思維進行統籌謀劃,並且因地製宜、精準施策。

建設好現代化人民城市,離不開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當前,全國各地抓緊落實《意見》要求,立足城市特點,把城市生活空間的“增量、提質”作為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區域協調、城鄉融合,提升不同層級、不同類型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的均衡水平,縮小地區之間城市生活空間品質差距。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在建設用地基礎上規劃預留好提升城市生活空間品質的項目。其中,在設施布局上應保障好城市生活空間和優質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在宜居水平上應考慮不同年齡,尤其是“一老、一小”對相應生活空間功能和類型的不同需求。例如,改造利用老舊廠房、低效樓宇、閑置設施等存量房屋,把建築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需求向增加城市生活空間方麵予以規劃調整。又如,實施“好房子”工程,因地製宜推進老舊小區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增設社區食堂、社區養老和社區醫療設施,以打造“15分鍾生活圈”推進完整社區建設。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生活空間隻有具備了文化內涵,才能產生空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文化賦能上應努力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的精氣神。在具體過程中,對於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活空間,應根據當地曆史文化特色、人文內涵,加以創新改造,推動城市曆史文化保護利用傳承與城市生活空間營造相結合。一方麵使城市生活空間成為地方文化的物質載體,另一方麵把地方人文內涵具體轉化為城市生活空間的特色風貌。隻有這樣,城市生活空間與當地精神文化生活才能融為一體、相互成就。

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的意義,就在於這種“共同締造”本質上蘊含著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好房子”和完整社區既是生活空間,又是精神家園。在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的營造過程中,需要因地製宜,尊重當地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考慮經濟水平和建設條件,通過深入訪談調查和居民議事協商,確定亟待建設的生活空間項目,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例如,江蘇南京秦淮區小西湖社區以“小尺度、漸進式”為特色進行老舊城區改造,鼓勵居民參與方案設計,根據院落位置、內部空間、個性需求等,以“一房一策”的方式進行院落改造,以更具顏值、更富活力的品質生活,彰顯出城市文明與溫度,為民生福祉加碼,為城市發展增添活力。

(作者:楊貴慶,係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