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傳奇總裁,加入了馬雲基金

文|融中財經

掌舵八年,在任期間企業營收增長超300億,稱呼盧敏放為蒙牛的傳奇CEO毫不為過。而就在最近,這位傳奇CEO開啟了職業新篇章。

在上海銀行與雲鋒基金舉行戰略合作簽約的公開活動上,盧敏放首次以雲鋒基金合夥人的新身份亮相,標誌著這位昔日蒙牛掌舵者正式邁入投資行業的新階段。

盧敏放在快消與乳製品行業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的深厚積累,其職業軌跡覆蓋強生(中國)、通用電氣(中國)、達能、雅士利及蒙牛等多家知名企業。他不僅是蒙牛曆史上在任時間較長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也被外界視為推動該公司多項重大變革的核心人物。

有分析認為,盧敏放此次選擇加入雲鋒基金,並非臨時起意,而是其職業發展的合理延續。在蒙牛擔任總裁期間,他牽頭推進了多起行業矚目的並購項目。例如,2017年通過對現代牧業增持至61%,強化了對上遊奶源的控製;2019年以約71億元對價收購澳大利亞嬰幼兒奶粉品牌貝拉米;2020年不僅投資奶酪行業代表企業妙可藍多,還成為有機奶供應商中國聖牧的最大股東,進一步擴展蒙牛在細分市場的布局。

這些運作不僅反映出盧敏放對行業動向的準確把握,也展現出他在資源整合與資本策略方麵的運作能力,正是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領域尤為看重的"產業背景投資人"的典型特質。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企業若隻關注當下,而不為未來投入,便難以持續發展。"

雲鋒基金由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和資深投資人虞鋒共同發起,目前已在消費、科技、醫療及新能源等賽道廣泛布局。尤其在消費領域,該基金先後投資了簡愛酸奶、元氣森林、衛龍食品以及十月稻田等一係列代表性項目。虞鋒一貫強調其投資方法論:"一旦認準某個行業,就要全麵深入,做透產業鏈。"

盧敏放的理念似乎與雲鋒基金"長期主義、產業深耕"的投資哲學高度契合。那麽,當蒙牛的傳奇總裁加入馬雲,這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呢?国产AV蜜桃网站拭目以待。

蒙牛的傳奇掌舵人

盧敏放曾就讀於上海複旦大學。而從職業履曆上來看,其在快速消費品及乳業領域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管理從業經曆,職業生涯起步於強生(中國)有限公司,隨後加入美國通用電氣(中國)公司,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市場與銷售管理經驗。

此後,他進入達能集團,曾擔任多美滋嬰兒食品有限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達能早期生命營養品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等職位。在該階段,他領導多美滋實現了在中國市場的迅速拓展,使其一度成為中國嬰幼兒奶粉領域的領先品牌之一。這段經曆不僅幫助他建立起在乳製品行業的係統性理解,也為其積累了深厚的品牌運營能力。

2013年,隨著蒙牛對雅士利超過110億港元的收購,同年盧敏放出任雅士利總裁。在此期間,他致力於推動該公司的品牌重塑、渠道優化與產品線調整,以期改善雅士利在國產奶粉市場競爭中的處境。盡管公司最終未能重回行業頂峰,但這一階段充分顯示出他在危機情境下的領導才能,也為其日後執掌蒙牛奠定了重要基礎。

到2016年的秋天,中國乳業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

行業在經曆了多年的高速增長與品質信任陣痛後,格局初定,但暗流依舊洶湧。彼時的蒙牛,雖已穩坐行業第二把交椅,卻麵臨著與前方的伊利差距拉大、自身淨利潤承壓的嚴峻挑戰。

資本市場需要新的故事,集團董事會需要一位能帶領這艘巨輪穿越風浪的新船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時年四十七歲、此前在雅士利扮演"救火隊長"的盧敏放,被推到了舞台的中央,接任蒙牛集團總裁一職。

盧敏放上任後的動作清晰而果斷。他沒有急於推出眼花繚亂的新戰略,而是首先為蒙牛這艘巨輪重新校準了航向。他提出了"聚焦乳業、聚焦高端、聚焦品牌"的核心戰略,這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迅速轉化為一係列紮實的運營決策。

在他的推動下,特侖蘇、純甄等核心大單品進行了新一輪的升級與價值挖掘,努力擺脫同質化價格戰,向高端要利潤。

與此同時,他高度重視對上遊供應鏈的掌控與優化,重新梳理與現代牧業等關鍵夥伴的關係,確保優質奶源的穩定與安全,這是對蒙牛過往發展模式的一次深刻修正。

他的視野並未局限於國內,國際化成為他任期內最鮮明的標簽之一。從收購澳洲有機嬰兒配方奶粉品牌貝拉米,到與可口可樂成立合資公司進軍低溫奶市場,這些大手筆的運作都彰顯其意圖利用全球資源服務中國市場、並將蒙牛打造成一個真正全球性乳企的雄心。

八年時光,市場是最好的閱卷人。

翻閱蒙牛2016年至2023年的財報。在他任內,蒙牛營收從2016年的500多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986.2億元,幾乎翻倍。

然而,任何一段總裁任期都難以用"完美"來定義,盧敏放的八年同樣伴隨著挑戰與未竟的遺憾。

其"雙千億"目標未能完全實現。至2020年,蒙牛市值雖突破千億,但營收止步於925.9億元;2023年營收為986.2億元,仍未破千億元。

此外,蒙牛與伊利的差距也在拉大。2023年伊利營收達1261億元,淨利潤超百億元,而蒙牛淨利潤為48.9億元,同比下降9.3%。

此外,資本市場對蒙牛股價的波動時有詬病,以及在全球範圍內ESG議題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蒙牛在可持續發展、碳減排等方麵的長期敘事,仍有待進一步夯實和凸顯。

盡管如此,盧敏放仍被認為是蒙牛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改革力度最大的傳奇總裁之一。

2024年初,盧敏放"功成身退"的消息正式公布,外界或多或少會感到突然。

他用了八年時間,帶領蒙牛跨越了千億門檻,完成了核心業務的梳理與升級,構建了更為穩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布局。對他個人而言,這或許正是一個階段性使命達成的標誌性節點。

行業觀察家們認為,他在巔峰時期選擇轉身,留下了一份整體亮眼但存有懸念的成績單,這既是一種智慧,也可能是一種對個人新挑戰的渴望。

回顧這八年,盧敏放留給蒙牛的,不僅僅是一係列財務數據,更是一套以國際化視野、品牌高端化和全產業鏈控製為特征的"方法論"烙印。這段經曆徹底錘煉了他作為一流企業掌舵人的核心能力:全麵的企業操盤經驗、對消費品市場深刻的洞察力、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嫻熟的跨境並購與合作技巧。所有這些,都為他職業生涯的下一場華麗轉身,埋下了至關重要的伏筆。

中國唯一由成功創業者、企業家和行業領袖共同發起創立的私募基金

盧敏放所加入的雲鋒基金,也與一般私募機構不同,它被業內視為"名門之後"。

該基金由阿裏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與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聯合發起,"雲鋒"之名即取自兩人名字。正因為有這樣顯赫的創始背景,雲鋒也常被稱為"不缺資源"的基金。

不僅兩位親爹有錢,雲鋒的背後還有很多有錢的"親戚"。包括巨人網絡史玉柱、新希望劉永好、銀泰投資沈國軍、分眾傳媒江南春、邁瑞醫療徐航等多位商業領袖。這支由成功企業家共同組成的發起人陣容,使長江商學院將其評價為"中國唯一由一線創業者、企業家與行業領袖聯合創立的私募基金"。

雲鋒基金強調深度產業布局,堅持"看準一個行業,就堅決做透"的理念。虞鋒多次表示,其投資邏輯的核心是圍繞產業鏈上下遊進行係統性投資。目前,該基金管理著四期美元基金和五期人民幣基金,資產總規模逾2000億元,出資人包括國家級主權基金、全國社保基金、多家大型保險機構以及眾多知名企業家和家族辦公室。

在投資策略上,雲鋒實行"產業+資本"雙輪驅動,覆蓋從早期、成長期到並購與二級市場的全階段投資,重點投向消費零售(如簡愛酸奶、元氣森林、衛龍食品、十月稻田)、科技與互聯網(如阿裏雲、菜鳥網絡、螞蟻集團)、醫療健康(如藥明康德、康希諾生物、微醫)以及新能源與先進製造(如寧德時代、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領域。

在其投資組合中,已有多家企業在公開市場上市並為基金帶來顯著回報。例如雲鋒早期投資的藥明康德2018年在A股市場上市,回報超十倍;寧德時代同年登陸創業板,雲鋒也是其早期機構投資者之一;2022年,衛龍食品在香港交易所掛牌,雲鋒則參與了其上市前一輪融資。

除直接投資外,雲鋒還積極與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合作,例如在2025年8月與上海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共同設立產業基金,以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項目。

盡管雲鋒基金未官方詳細說明盧敏放的職責,但他在快消行業超過二十五年的管理經驗和產業資源,預計將顯著增強基金在消費領域的投資與投後能力。有行業評論認為,投資機構越來越看重具備實業背景的專業人士,因其不僅能更準確地識別優質項目,還能通過有效的整合與管理為被投企業賦能。

盧敏放在快消領域積累的廣泛人脈與市場洞察,將對雲鋒在消費賽道上的投資決策帶來重要幫助。不過,他同樣麵臨挑戰。當前消費行業投融資熱度有所降溫,市場估值普遍偏低,不少品牌創始人對現狀感到困惑。

從企業管理者轉型為投資人,盧敏放需將其產業經驗與資本運作相結合。未來他如何在複雜市場環境中識別機會、推動企業成長,將成為關注焦點。而他此次的跨界選擇,也可能為更多尋求轉型的傳統行業高管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產業大牛們,轉身做投資

盧敏放從蒙牛總裁轉身為雲鋒基金合夥人的選擇,在商界並非孤例。

前有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西強加入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創立的挑戰者創投,擔任運營合夥人;曾在啤酒巨頭百威英博集團輾轉過多個崗位的王晨,擔任報樂力旗下創享歡聚投資基金的合夥人和中國區負責人,同時兼任保樂力加中國副總裁……

這種集體轉身的背後,並非簡單的職業疲勞或追逐資本光環,而是一場由資本市場演化、產業深度整合以及個人價值實現等多重因素共同驅動的理性選擇。

這一趨勢的核心驅動力,首先源於中國投資界內在邏輯的深刻變遷。

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漸趨消退,依靠燒錢換取流量增長的粗放模式難以為繼,資本的目光正重新聚焦於商業的本質:過硬的產品、可靠的技術、高效的供應鏈和強大的品牌心智。

投資機構的價值發現方式正從"財務數據導向"轉向"產業賦能導向"。純粹的金融背景投資人在甄別硬科技、先進製造和品牌消費等專業領域的項目時,時常麵臨認知壁壘。他們迫切需要盧敏放這樣的一線操盤手,憑借其敏銳的產業直覺和實戰經驗,來"聞出工廠的味道,摸出渠道的脈搏",精準判斷技術路線的成熟度、產品的市場潛力以及管理團隊的真實執行力。這種賦能型投資機構的崛起,為產業老將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

對於這些功成名就的產業大佬而言,轉型投資也契合其內在的職業生涯規劃。像盧敏放這樣在蒙牛擔任總裁長達八年、帶領公司營收從五百億級躍升至九百億級的掌舵人,其在原領域的挑戰目標和成就感知已得到充分滿足。

投資領域則提供了一個更廣闊、更多元的視角和挑戰平台。它允許他們跳出單一企業的框架,站在雲鋒這樣的平台之上,縱覽消費、科技、醫療等眾多前沿賽道,將其積累的方法論和智慧跨行業複製與應用。

這種"閱盡天下企業"的格局提升和"點石成金"的價值創造感,對許多尋求人生第二曲線的頂尖高管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相較於傳統金融背景出身的投資人,這些產業巨子們帶來的優勢是降維打擊式的。他們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深厚的產業洞察力。

盧敏放在乳業和快消品領域數十年的經驗,讓他能穿透財務數據的迷霧,從技術路線、生產工藝、渠道布局、品牌定位等維度全方位評估一個項目的真實成色。這種能力在判斷早期或成長期項目時尤為寶貴。

其次是強大的賦能與投後管理能力。

他們不僅能幫被投企業"看病",更能親自"開方抓藥"。例如,盧敏放可以將其在蒙牛推行"讓聽到炮聲的人做決策"的事業部製改革經驗,賦能給一家陷入組織僵化的被投食品企業;可以將其整合妙可藍多、運作世界杯營銷的實戰經驗,複製到另一個新消費品牌上。他們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可移動的投後資源。

其三則是無價的產業人脈網絡。他們多年的從業經曆積累了豐富的上下遊人脈、專家資源及政府關係,能為被投企業牽線搭橋,引入關鍵客戶、供應商或戰略合作夥伴,甚至幫助解決一些棘手的運營難題。

然而,這條轉型之路也並非一片坦途。從一位對企業最終經營結果負全責的"決策者"轉變為提供建議、評估風險的"建議者"和"評估者",背後需要深刻的思維轉換。

產業高管往往對業務本身有著極強的掌控欲和深入細節的偏好,而投資工作則要求他們學會保持距離,通過影響董事會來發揮作用,而非事必躬親。此外,他們可能需要對金融工具、資本市場規則以及複雜的交易結構進行係統性的補課,以更好地與金融背景的同事協同作戰,共同完成複雜的投資與退出操作。

盡管如此,盧敏放們的集體轉型,清晰地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中國商業文明的競爭維度,正在從過去的"模式創新"和"流量廝殺",升級為"產業深度"與"價值創造"的比拚。

投資機構不再是單純的資金提供方,而是深度產業資源和專業知識的整合者。這些投身投資界的產業大牛,正是連接資本與產業、知本與資本最關鍵的那個樞紐。他們的選擇,不僅重塑著自身的職業軌跡,也在悄然重塑中國投資的未來格局。

他們帶去的不僅是眼光和判斷,更是一種沉甸甸的、從炮火中總結出的實戰智慧,這或許正是當下中國資本市場最為稀缺的珍貴資源。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