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2日,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在北京召開,今年的主題是“數字時代的知識產權”。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和關鍵戰略資源,數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催生新的生產力變革。數據知識產權應當如何保護?
在中國知識產權年會現場,記者了解到,2024年,我國數據生產總量達41.06澤字節(ZB),在全球占比達26.67%。這個數據量相當於拍攝1300多萬部《哪吒2》這樣的高複雜度3D動畫電影。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全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超1600億元。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胡文輝:數字時代的到來,對知識產權製度創新變革提出了新的挑戰。積極構建更加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發展需要的製度,更好發揮知識產權製度供給和技術供給雙重作用,構築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新優勢,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明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對象 激發創新活力
對此,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是“依法依規獲取的、經過一定規則處理形成的具有實用價值和智力成果屬性的數據集合,或由此產生的數據產品”,通過“數據+規則”的方式將真正需要保護的數據對象明確出來,以更好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數據交易流轉。
全國頒發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近3萬件
自2021年7月起,國家知識產權局先後分兩批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7個省市部署開展數據知識產權試點工作。截至2025年6月,全國累計受理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申請5.8萬件,頒發登記證書近3萬件,登記主體超90%是企業。數據知識產權累計融資增信金額超過100億元,交易許可金額超過5.8億元,證券化金額超2億元。
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 梁心新:目前,登記證書已經覆蓋了97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中的83個,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的登記數量位居前三,占比超過50%。
與時俱進做好人工智能
知識產權保護
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作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關鍵技術,正以算料、算力、算法的提升為突破口,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產權如何保護,也是此次知識產權年會的重要議題。
人工智能領域涉及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高價值發明專利、高水平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高價值數據資源、精品版權、先進算法、計算機程序等,這些不僅是人工智能領域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發展的重要保障。
人工智能參與的發明創造可申請專利保護
為了做好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我國不斷與時俱進推動製度創新,修改完善了《專利審查指南》,發布《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申請指引》等,明確人工智能參與的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專利保護,完善了人工智能專利“創造性”的審查標準,規範引導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應用。
知識產權出版社 李程:通過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製,充分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讓數字領域的創新活力持續迸發,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穩健前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