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成本仍是普及衛星通信的核心挑戰

中新經緯9月9日電 題:成本仍是普及衛星通信的核心挑戰
作者 徐暢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通信產業研究員
我國手機直連衛星業務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聯通頒發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經營許可,這意味著中國聯通已可依法開展手機直連衛星等業務。9月8日,中國衛星漲停,中國聯通漲近5%。
近年來,我國衛星通信產業快速發展。此前,另一家基礎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已經獲得了衛星通信牌照。根據中國電信年度報告,2024年中國電信的衛星通信業務收入增長71.2%,手機直連衛星用戶突破240萬。終端應用方麵,截至2024年底,中國電信聯合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中興等廠商累計推出20餘款大眾智能直連衛星手機終端。
政策層麵也在持續釋放利好。8月25日,工信部印發《關於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發展衛星通信用戶超千萬的目標。該政策將從市場開放、應用場景、產業生態、資源供給到安全監管等方麵全麵支持衛星通信產業發展。
當前,行業增長動能主要來自高端旗艦機型對衛星通信功能的搭載。《指導意見》的實施,有望進一步推動技術普及和成本降低,未來,衛星功能將從“旗艦標配”逐步向“中端機乃至全係標配”演進。同時,隨著可重複使用火箭、低成本相控陣終端、星間激光鏈路等技術突破,將不斷降低衛星通信係統成本、提升服務能力。
在應用場景方麵,除了傳統的航空航海和應急通信外,手機直連衛星技術還可以催生大量新模式和新業態應用,包括無縫天地切換通信、戶外探險與旅行服務、遠程教育與醫療、新型媒體體驗等,以無縫天地切換通信為例,用戶可以在不換卡不換號的情況下,在地麵移動通信與衛星通信之間無縫切換,這就可以保障用戶在山區、海洋、沙漠等地麵網絡盲區也能保持通信暢通;新型媒體體驗則是利用低軌衛星的低延遲特性,使得偏遠地區也能享受高質量的視頻流媒體服務,甚至未來可能支持衛星直連的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體驗。
行業級應用方麵,汽車直連衛星、衛星物聯網、海事應用、農業物聯網等場景預計將率先實現規模化落地。《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組織開展衛星物聯網商用試驗,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依托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為天空、海洋、偏遠地區等地麵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提供廣域物聯網連接服務”。衛星通信可助力實現全球精準定位與實時決策,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向全場景邁進;在電力能源方麵,衛星通信還可助力智能電網監控、石油管道監測、新能源場站管理,實現跨區域的廣域物聯網連接。
然而,要實現更快、更普遍的發展,成本仍是核心挑戰。目前衛星通信成本主要由係統建設成本、服務資費、終端成本構成。低軌衛星組網的總發射成本極高,目前低軌衛星平均壽命約5年,到期後需“主動離軌”,需持續補發衛星以維持星座容量,運維成本長期存在。因此,要實現千萬用戶目標,行業需要跨越以下難關:一是技術瓶頸,需要解決星間鏈路與協同控製的問題,加快攻克芯片、終端等關鍵核心技術,構建天地融合的統一標準體係,降低地麵終端成本和功耗。二是成本門檻,當前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成本高昂,通過衛星批量化製造降低單星成本,發展火箭可回收技術降低發射成本,以及擴大用戶規模攤薄平均成本。三是頻譜資源分配,創新衛星頻率和碼號資源的管理方式,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以降低低軌衛星使用的頻譜與地麵通信、雷達等設備產生的幹擾。四是商業模式創新,鼓勵電信運營商通過與衛星企業共建、共享等模式開展合作,鼓勵民營企業通過租用衛星資源、開展增值服務等多種方式進行商業化合作。
筆者認為,在衛星通信產業鏈中,衛星製造和發射環節的降本空間較大。規模化生產將大幅降低單星製造成本,傳統科研模式的衛星製造工廠逐漸轉變為工業化產品批產模式;可回收火箭技術是降低發射成本的關鍵,我國數家民營火箭公司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進行中型運載火箭的首飛測試,若試驗成功,將有望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此外,相控陣天線、太陽能電池、通信載荷等上遊零部件技術的進步和創新,以及衛星體積小型化趨勢,都在不斷降低衛星製造和發射成本。
從終端來看,目前,支持衛星通信的智能手機價格已降至3000元檔,行業用戶套餐每月數百元,預計2025-2027年,隨著技術成熟和量產規模擴大,支持衛星通信的智能手機成本有望下降30%以上。預計到2030年,隨著衛星製造和發射成本進一步降低、用戶規模持續擴大,依托電信運營商的地麵網絡優勢,以及規模化應用攤平成本,衛星通信服務資費價格將逐步親民。(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