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風俗習慣網作者:最長的河SSS
9 月 8 日消息,昨天看到電車通的小米車友群聊得火熱,原來是因為有好幾位剛提了小米 YU7 的車主在網上曬圖,說前擋風玻璃上居然有"測試車"三個字的印子。有位成都的王先生說,晚上開車時被對向遠光燈一照,這行字突然就顯出來了,
圖源:小紅書
大家都知道小米 YU7 可是今年 6 月剛上市的重磅 SUV,25 萬到 32 萬的價格不算便宜,花這麽多錢買新車,換誰遇到這種事都得糟心。更意外的是,曬圖的車主越來越多,短短兩天裏車主在網上反映了類似問題,有的在前擋,有的在後擋,都是這種隻有特定角度才能看見的一些痕跡。
有車主第一時間就懷疑:"這不會是把測試車當新車賣了吧?"
昨天下午,小米汽車的李肖爽副總裁和公關部王化總經理先後出來回應,總算給了個說法。
他們解釋說,這些痕跡是工廠下線時隨機抽檢車輛貼的靜電貼留下的。為了保證質量,每批車都會抽一部分做靜態評審,就像新車出廠前的體檢,貼靜電貼是為了方便檢驗員識別。評審完撕掉後,可能因為環境溫度等原因留下點印子,並不是測試車流入市場。
圖源:微博
小雷特意查了下靜電貼的清理方法,確實溫水軟化法是常用的招數,原理就是靠溫度降低膠的粘性。
雖然說用濕毛巾就能擦掉,但能擦掉不代表這事兒就沒問題了。也有車主稱自己花三十多萬買的新車,提車時連玻璃上的印子都沒處理幹淨,這品控會不會太糙了。
不過也是,小米一直主打技術潔癖,手機出廠前連鏡頭裏的灰塵都要嚴查,怎麽到了汽車交付環節反而疏忽了?
事情後續有傳出稱第一位維權的王先生已經拿到了 10000 積分補償,相當於 1000 塊錢。小米也承諾說已經改良了靜電貼,後麵的車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這種處理速度還算靠譜,但比起補償,小雷認為車主們更需要的是安全感。
圖源:小紅書
畢竟買新車圖的就是放心,要是提車時還得自己檢查這些細節,難免讓人心裏不舒服。
其實靜態評審這事兒在行業裏挺常見的,就跟咱們買衣服得看看有沒有線頭、做工怎麽樣是一個道理。但這次翻車就翻在後續清理沒做到位。按正常流程,出廠前都得仔仔細細做清潔,這種明擺著的測試痕跡,壓根就不該流到消費者手裏。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句小米特殊的"輿論體質"。車友群裏有人說:"換作其他品牌可能沒人在意,但小米就被揪著不放"。這話雖然紮心但卻挺實在的。
從之前 SU7 的碳纖維艙蓋爭議,到智駕係統的各種討論,小米汽車好像自帶放大鏡效應,一點小問題都容易被無限放大。就像這次玻璃印子的事兒,要是換個傳統車企,可能最多在論壇裏零星討論下,但發生在小米身上,就成了全網關注的熱點。
之所以鬧得這麽大,說到底還是大夥兒對科技公司跨界造車這事,期待值拉得太高了。
圖源:微博
這事一出來,網上直接分成兩撥人。有人覺得車主太較真,多大點事啊;還有人咬住不放,非說細節最能看出問題。兩撥人吵得熱火朝天,誰也不服誰。小雷覺得,對小米來說,這陣仗既有壓力也有動力。這麽多雙眼睛盯著,品控要是不往高了提,可真說不過去。
小米這次的情況,算不上"惡意",更像是品控流程上的疏漏。但正因為大家對小米的期待值高,才更容易失望。畢竟你是衝著它的口碑和細節去的。
說實話,這次問題雖然算不上特別嚴重的質量事故,但也能看出新造車勢力在交車環節確實還不夠成熟。
小雷希望小米別光嘴上道歉,得把“改良靜電貼”這事實實在在落地。咱們支持國產,可不是為了差不多得了,而是盼著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用那股子的嚴謹來改變行業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