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5 來源:不可捉摸網作者:沒有和我重名的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朱成呈
杭州的人工智能產業再一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9月以來短短一周左右,阿裏巴巴(BABA.NYSE;09988.HK)發布迄今為止參數量最大的通義千問模型 Qwen3-Max-Preview,DeepSeek被曝正在開發新一代智能體模型,宇樹科技則宣布IPO準備進程。
9月8日,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公開征求《關於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 推進杭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該意見稿提出,到2030年要把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做到6000億元、規上企業突破1000家。
政策、企業幾乎在同一時刻發聲,顯示杭州構建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的動作正在加快。
阿裏與DeepSeek的雙線突圍
事實上,杭州對於AI產業的定位早已明晰。
今年6月,杭州發布《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杭州市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5年版)》,明確提出支持大模型多路線攻關,同時點名高端芯片、基礎軟件、模型算法、數據工程、具身智能、群體智能、EDA軟件、AI4S等前沿方向。
此次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的意見稿中提出,圍繞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加強芯機聯動、整零對接、產業協同,布局智能計算、智能終端、智能空天、智能軟件、智能網聯車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人工智能標杆產業園及產業生態創新空間,按規定對績效優秀的園區給予運營經費補助。
由此可見,杭州正在將AI作為新一輪製造業升級與產業布局的支點。而這個支點的第一核心是大模型。
談及大模型,自然離不開DeepSeek。今年年初,DeepSeek憑借其高效能、低成本的開源特性迅速引爆市場,成為全球AI領域的現象級產品。
近日,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爆料,DeepSeek正秘密開發一款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的AI智能體,它無需複雜指令,能自主學習並執行複雜操作,計劃在今年最後一個季度重磅發布。
DeepSeek官方目前還未回應這一傳聞,但其在DeepSeek-V3.1上線的官方升級公告中提到DeepSeek-V3.1具備更強的Agent能力,通過Post-Training優化,新模型在工具使用與智能體任務中的表現有較大提升。
與此同時,阿裏巴巴旗下通義千問也在不斷刷新記錄。7月,阿裏在一周內連續發布四款通義係列模型,涵蓋基礎語言模型、代碼生成、推理與視頻生成,分別斬獲全球開源模型社區的多項冠軍。其中,Qwen3被評為“全球最智能的非思考基礎模型”,Qwen3-Coder則在HuggingFace模型榜單上超越GPT-4.1與Claude 4,一度成為開源社區的焦點。
9月,通義千問再推Qwen3-Max-Preview,參數量突破1萬億。在多項權威測試中,該模型在數學推理、編程與人類偏好對齊方麵表現優於Claude-Opus 4和DeepSeek-V3.1等國內外競品。
硬件版圖也在擴張
如果說大模型是“軟件層”的競爭,那麽芯片則是“硬件底座”的角力。
8月底,有報道稱阿裏巴巴正在研發一款全能型AI推理芯片。這或許意味著,阿裏不僅要在大模型上建立優勢,也要補齊硬件短板。
阿裏的造芯故事可以追溯到2018年,當年4月收購中天微,試圖掌握CPU指令集的核心技術;同年9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將中天微與達摩院芯片業務整合,推動雲端一體化布局。
七年後的今天,隨著大模型推理需求爆發,這一嚐試顯得更為緊迫。
國內AI應用落地正在擴張,無論是大模型在企業側的落地,還是生成式AI在消費側的應用,都在驅動更大規模的算力需求。沙利文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崔楠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模型正在逐步成為產業智能化的基礎設施,不僅互聯網公司在加碼,金融、能源、製造、醫療等傳統行業也在積極探索AI應用。這意味著對推理和訓練算力的長期需求都會保持高位。”
在崔楠看來,短期內推理端的替代會更快落地。“推理場景對芯片的性價比、能效比、生態適配要求更高,而國產廠商在這些維度上已經能給出有競爭力的方案。同時,國內應用市場龐大,足以支撐快速迭代。”
當然,杭州的芯片版圖並不局限於阿裏巴巴。士蘭微、矽力傑、廣立微、立昂微、中昊芯英、中欣晶圓、微納核芯等公司分布在設計、製造、功率器件、EDA工具等環節,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杭州軍團”。
6000億目標背後的挑戰
政策目標已經抬得很高。6000億元營收、1000家規上企業的願景,放在五年後或仍是頗具挑戰的任務。
杭州的優勢之一在於政企關係靈活。正如一位杭州本地科技公司員工對時代周報記者所說:“杭州的營商環境總體不錯,而且管得少。”在業界,還有一句“無事不擾”的說法,用來形容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態度。
這種氛圍下,杭州的AI企業往往更偏向市場驅動。DeepSeek的走紅、宇樹科技的崛起,正是這種生態下的典型產物。
但要實現產業規模的躍遷,僅靠環境友好還遠遠不夠。更大的挑戰在於:阿裏與DeepSeek能否在大模型上持續對標國際前沿,芯片廠商能否真正提供有競爭力的替代方案,宇樹、雲深處等具身智能企業能否跑通商業模式。
可以看到,杭州正在形成一個“政策托底、巨頭帶動、創業活躍”的產業生態。但這一生態能否最終匯聚成6000億元的產業規模,還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