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亂象調查:“一鍵開通”變“一直扣款”,有人被扣款上萬元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李子驕 報道
近日,話題“一定要關閉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衝上社交平台熱搜,引發廣泛討論。多名網友反映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後遭遇盜刷,支付寶、微信等平台出現多筆不明扣款,損失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免密支付是指用戶在進行支付時,無需輸入密碼或進行其他認證,直接完成交易的一種支付方式,旨在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但這份“無需驗證”的便利,卻像一把雙刃劍,在簡化支付流程的同時,也為信息泄密和財產損失埋下隱患。
盜刷事件頻發,用戶投訴維權難
“不知道騙子是怎麽做到的,手機都沒有碰的情況下,錢就被盜刷了,我看到後都懵了。”鄭州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為了購物方便,自己在三年前開通了手機裏軟件商店的免密支付功能,結果得到了教訓。“在一個月中,每天都會有幾筆98元的扣款,我發現時,支出已經超過了1400元。現在,我正通過多方途徑維權。”
上海市民劉女士也遭遇了類似經曆,“我的銀行卡每月都會自動扣除某視頻APP的會員費,但我從未主動開通該會員。”經過複盤,她發現,半年前自己在某視頻平台觀看免費劇集時,點擊了“1元體驗 7天會員”的彈窗,頁麵默認勾選 “到期自動續費(免密支付)”,且未明確提示續費金額和周期。“我沒有仔細閱讀條款就點了確認,直到被扣了幾次才發現。”
類似情況不在少數,多位網友在社交平台或是投訴平台提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免密支付功能,隨後被迫麵臨開通後亂收費的問題,維權也耗時耗力。
賬戶被盜刷(受訪者供圖)
平台頻頻推薦,開通容易關閉難
記者梳理發現,免密支付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購物、影音、出行等等,而且相關平台如支付寶、微信、抖音、滴滴出行等均提供此類服務。開通免密支付的方式也非常簡單,通常是“一鍵開啟”。平台會在單筆支付過程中不時彈窗詢問,是否同意開通免密的“極速支付”。
但不少平台也會在用戶來到支付步驟時默認勾選免密支付選項,如果用戶在支付過程中沒有仔細看彈窗顯示的內容詳情,而是在輸完密碼以後下意識地點擊確認或同意選項,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被”開通自動付款功能。
比起開通,想要解綁免密支付,卻難得多。其主要難點在於流程隱藏深、關閉入口隱蔽,強製使用等等。在實際操作中,關閉微信免密支付需幾層菜單六步操作,要想取消某充電寶平台免密支付,還會被詢問關閉理由、承諾持續改進,遭到平台反複“挽留”。
那麽除了便捷,平台為何頻頻推薦用戶免密支付?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免密支付會加速消費者誤判的發生。清華大學消費金融研究院調研顯示,免密支付用戶客單價提高了18%,但退貨率增長了40%,側麵反映出這項功能在方便消費者購物的同時,容易讓消費者做出衝動決策,可能因此額外購買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
免密付開通頁麵
潛在風險大,部分平台表示已采取風控措施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3年移動支付個人用戶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指出,免密支付在移動支付用戶中接受度較廣。如果免密支付存在風險,潛在受害者人數將難以估量。
事實上,對於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相關問題,國家已有相關規定。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要求經營者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針對自動續費問題,更是早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1年公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就提出過相關要求,例如自動續費需顯著提示,且不得默認勾選,需由消費者自主選擇。
針對免密支付安全問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均表示已采取多項風控措施。支付寶客服表示,“支付寶擁有實時的安全檢測和防禦係統,僅在支付環境無風險時,才會推薦用戶使用免密支付。掃一掃免密支付已加入賬戶安全險的保障範圍,如果出現被盜資損,支付寶將進行全額賠付。如果遇到信息泄露或丟失的情況,務必第一時間在支付寶舉報和掛失。”
微信客服表示,開通免密支付時,會充分確認用戶的意願,用戶明確了解免密的使用範圍後,需校驗用戶的支付密碼或麵容指紋才可完成開通。使用免密支付時,微信支付通過免密支付服務的限額限次、風控團隊的實時檢測來保障用戶的資金安全,若有風險則會對交易進行攔截。當手機丟失或疑似被盜,微信支付也提供了快速凍結支付功能的服務,用戶可電話95017轉9鍵,按提示操作即可自助快速凍結支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