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麗娜·索科洛娃:這附近每一公裏都有一塊紀念碑,記錄著聖彼得堡不能忘卻的慘烈曆史
作者:執之以恒嘉華 來源:漯河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6評論數:
8月底至9月初,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九三閱兵”等重大活動接連登場,外國領導、國際友人紛紛訪華,全國上下洋溢著熱烈的氣氛。
俄羅斯姑娘巴麗娜·索科洛娃,是一位獨特的“中俄文化共生者”,在中國長大,能說一口流利天津話。巴麗娜自幼與中國孩子一同讀書成長,擁有幾乎與中國同齡人無異的成長軌跡,同時又始終保持著深厚的俄羅斯家庭與文化根基。這種雙重身份讓她既深入理解中國的社會與人情,也從未遠離故土聖彼得堡的精神血脈。
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巴麗娜跟網分享了她在兩種文化之間成長的獨特體驗,也以聖彼得堡人的身份,回溯了這座城市不能忘卻的曆史記憶——列寧格勒保衛戰中慘烈而堅韌的歲月。
對話中,這位南開大學俄羅斯籍留學生從家族親曆者的真實故事出發,談及戰爭帶來的深刻創傷,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一整座城市的身份認同與民族尊嚴。
【對話/網 鄭樂歡】
網:巴麗娜你好,可以簡單講講你的成長經曆嗎?
巴麗娜:我小時候是跟父母一起來到天津的。最初是爸爸受天津音樂學院的邀請來擔任教授,一年後,我和媽媽也過來了。我媽媽之前也是天津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我的成長環境基本上和普通中國孩子一樣——從兩歲半上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是在天津完成的,而且都是普通的學校,不是國際學校。周圍都是中國小孩,甚至很多是天津本地的孩子。所以我的成長經曆,可以說是“頂著一張外國人的臉,混在中國小朋友的圈子裏”。
網: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雙重文化背景?這是否給你帶來了一些獨特視角,或者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的體驗?
巴麗娜:我覺得中俄雙文化的背景是一種很珍貴的財富。在家或回俄羅斯時,我能更直接地接觸俄羅斯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在中國,不管是上學還是出去玩,我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說獨特視角,可能更多是能把在兩個國家的見聞分享給朋友,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對方。其實都是一些生活細節——人情往來、習俗、溝通方式、生活習慣等等。真正特別“獨特”的倒沒有,這些差異都藏在日常之中。
小時候最常被問到的是,一個外國小姑娘在中國學校讀書會不會顯得很突兀。因為全班就我一個外國人,非常顯眼。這種顯眼有時是好事,有時也不是。所以有時候,我也會疑惑“我是不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樣?”——這種想法倒沒有嚴重困擾我,但確實存在。
來自聖彼得堡的南開大學研究生巴麗娜
網: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天津的聖彼得堡人,對這座城市一定有獨屬於你的那份城市記憶,能否談談?
巴麗娜:因為我在天津待的時間更長,可能感受更深一些。聖彼得堡的母親河是涅瓦河,天津是海河。我有時在海河邊散步,就會想起聖彼得堡。
另外,毫不誇張地說,我是從小看著南開“長大”的。
我小時候每個周末都去南開大學補俄語,這是真事。很多人可能會問,一個俄羅斯人為什麽還要學俄語?其實就像中國人學語文一樣。但我父母覺得他們自己教可能不夠權威,或者孩子在家裏上課容易不專心,不如送到外麵去學。所以當時就請了一位俄羅斯外教,在南開大學補習俄語。
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麵做得還不夠。可能因為在中國生活久了,社交圈也比較固定,導致我有時會忽略俄羅斯那邊的環境。我在俄羅斯的朋友比較少,隻有親戚。偶爾我覺得還是應該多融入當地年輕人的圈子,了解他們從哪裏獲取信息、對什麽感興趣。
比如在中國,我能跟上大家的節奏,懂一些網絡梗;但如果把我放到現在的俄羅斯圈子裏,可能溝通上反而會有障礙——不是語言問題,而是話題和思維方式接不上。
網:這種狀態會不會讓你產生身份認同上的困惑?
巴麗娜:確實會有。這幾年我越來越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到底屬於哪裏?是俄羅斯,還是中國?比如在天津待久了,我也會想回家。但這種“戀家”情緒又有點矛盾,每次回到俄羅斯,反而覺得自己像短暫旅居,去哪都要開導航,言行舉止也表示出那種典型的“中式禮儀”,總覺得自己跟周圍不太一樣。
但每次跟我媽聊起這個,她都會說,你在中國待了那麽久,俄語還保持得這麽好,讓她很驚訝。因為她有些朋友移民到其他國家之後,孩子已經完全不說俄語了,比如在奧地利就隻說德語,俄語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這種雙重身份的狀態,我覺得還需要繼續摸索。如果我在俄羅斯長住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更適應。其實每年暑假回來,我都會逐漸習慣這邊的生活。
聖彼得堡 涅瓦河
網:你之前提到希望投身於中俄文化交流的最前沿,自己也願意成為兩國之間的橋梁。在這方麵有沒有一些具體的計劃?
巴麗娜:就我自己而言,我還是想發揮自己中俄雙語和兩國文化背景的優勢,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國家。
我希望中俄之間能夠加強青年交流。因為我家裏有個妹妹,多少會接觸到這方麵的事情。我覺得國家之間加強青年交流特別重要,不僅能互相了解文化,還能促進彼此的學習和借鑒。文化的交流需要親身去體驗,所以我希望看到更多像冬令營、夏令營這樣的中小學交流項目,讓年輕人真正來到中國,感受這裏的文化。
我妹妹正在學中文,她有點拘謹,知道可以跟我用俄語交流就不會跟我說中文。但如果她真正來到中國,她沒有選擇,隻能努力用中文表達,這對她學習語言和文化會更有幫助。我也很想帶她看看書本裏提過的地方,比如故宮、天安門,讓她從現實中而不僅是理論中感受中國。
我覺得如果真的想培養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國家語言或文化的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帶她來這個國家親身體驗,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當然還有社交媒體,不過我現在還沒有具體的計劃。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在網絡上都可能會看到一些好的內容,但也會接觸到一些虛假的、甚至抹黑中國、俄羅斯的信息。有些內容根本不符合中國或俄羅斯的實際情況,這時候就需要像我這樣的人去解開誤會。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