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tsxingyuan.com/cache/76/a2466/c75f3.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15
雁默:“第二次”光複台灣後,到底要嚴管,還是寬待?






国产AV蜜桃网站,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水蜜桃黄片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免费无码蜜桃

雁默:“第二次”光複台灣後,到底要嚴管,還是寬待?

  發布時間:2025-09-14 20:55:4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評論
央視網消息:近日,新疆塔城兩萬畝青貯玉米的收割工作全麵啟動。。

【文/網專欄作者 雁默】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複80周年,是澄清曆史的大年,鑒古知今,宜借此時刻對比80年前後,以確認未來方向。

80年前的台灣問題與今天非常相似,總的來說,就是“自治”二字。80年前政府的難題與今天也非常相似,即光複台灣後,到底要嚴管,還是寬待?而“自治”心態與管理模式之間有邏輯關係。

彼時,台灣精英無論其立場是否心向祖國,都期待世局的驟變,意味著台灣人終於能自己管自己,並據此降低兩岸隔閡,互補互助實現共榮。

今天,不排斥統一的台灣精英,大都希望兩岸統一後能享有高度自治,盼著統一後能實行聯邦製,甚至邦聯製,以最大程度實現兩岸相安無事,乃至“和平”成了似統非統的借口。

簡言之,“自治”被視為統一後的統一進程,這兩個“統一”,前者是形式,後者是實質。即形式統一後,還要走一段漫長的實質統一過程,而台灣自治程度的高低,在彼時與此時都是核心問題。

我想,這就是當前大陸始終不輕言放棄“和平統一”的原因。用時間來消弭各種統一後治理障礙的概念,借由拉長形式統一的時程,縮短實質統一的時間,理論上來說很合理。

無奈現實總是骨感,時間雖消弭了一些舊障礙,卻又產生了一些新障礙。例如,“窮中國”業已消失,但美西方刻意汙蔑的“醜中國”又成了新障礙,以致台灣愈來愈“獨”。

另一方麵,台灣人高度自治的願望,無論是80年前或現在,雖然大環境有所差異,但都事涉內外部的安全問題,無論是聯邦製或邦聯製都不現實。

我常說,和統與武統都是假議題,逼統才符合現實,同樣地,我認為統一後,嚴管與寬待也都是假議題,“原則上寬待,部分嚴管”才符合現實。

什麽是“原則上寬待,部分嚴管”?後麵再說,先看曆史。

無政府狀態,與“租借台灣”

將曆史軸線拉開,從康熙收複台灣,到日倭戰敗離台,262年間,台灣人隻有在光緒11年到甲午戰爭據台這10年期間,才因建省而享有較高的自治權利,其餘時間不是被清吏橫征暴斂,就是被日倭高壓殖民。

上次說過,這就是台灣人自治意念的來由,並在西方政治理念被引入到中國後,轉化成民權思想,影響著心向祖國的台灣精英。而當時的民權思想,就是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的主要思想來源。從1949年到蔣經國解嚴約38年,因為反共路線而壓抑的民權意念在民主化後大爆發,並野蠻生長到今日。

經過近300年的“不自治”,台灣民主像饑不擇食的餓犬,罔顧自己的文化天性亂吃一通,其結果是自己管不好自己,將自治搞成自虐、自困、自大,而不自知。

1945年9月,台灣進入統治真空期,社會陷入混亂。從戰敗國一夜成了戰勝國,有歡聲雷動,也有如喪考妣。大致而言,受日本壓迫的一般庶民很開心,家家都繡青天白日旗,並對日倭與日本走狗,有仇的報仇,見物資就搶,精日皇民則覺得大難臨頭,忙著脫產。

台灣民眾歡慶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總督府則加速將數十萬日僑撤離台灣,並借由治理之便,將台灣資產移至日本,將債務留給國民政府。

這個時候的台灣人,嚴格區分內地人(日本為內地)與台灣人,前者想逃離,後者想翻身,在無政府狀態下互毆互殺互搶,滿大街“零元購”,成了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的遠因之一。

另外有一批台灣精英,在極不穩定的世局下,帶著強烈的自治念頭,商量著“台灣獨立”,或在中華民國體製下實現高度自治的可能。這些人皆屬於有產階級,部分已徹底皇民化,部分認同祖國,如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甚至是國民黨員,如丘逢甲之子丘念台。簡言之,就是台灣仕紳階級。

有台灣學者考證指出,當時美國駐台北領事館聲稱取得一份文件,數百名台灣士紳集體要求托管自治,直至獨立。方法之一是跟國民政府“租借台灣”。該文件到底有哪些簽署人則不詳。

台灣人自治的要求,總督府是既不接受,恐怕也覺得可笑。之所以不接受,乃因當時日本政府仍在與中國和盟軍交涉戰後事宜,自保都來不及了,即無立場也無權利回應台灣仕紳的自治願望。之所以覺得可笑,乃因台灣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獻降之物,總督安藤利吉可能笑台灣仕紳狀況外,作為別人的戰利品還妄想獨立自主。

但“租借台灣”這種概念,若是對美國人的訴求,其實有跡可循,因為美國在二戰後期,內部確實有不放心將台灣交給國民政府的聲音,並於1945年4月的舊金山會議,提出戰後殖民地由聯合國監督的“國際托管”。

國際托管,與反殖民主義

當時美方雖未將台灣列為“國際托管”對象,但也引起了部分台灣精英的警惕,因為美方主張他們“用生命換來的若幹島嶼”(主要是日本代管的硫磺島,琉球島等島嶼),應列入國際托管對象,而當時太平洋戰爭尚未結束,若美軍攻占台灣,屆時他們還認不認開羅會議承諾,就很難說了。

因此之故,1945年5月,在大陸的台灣精英如謝東閔、李萬居都主張,若台灣無法和平移交,而需要武力爭取,國軍就應該早美軍一步武統台灣。

當時懂得國際局勢的人都知道,所謂“國際托管”,也就是美國托管。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是如此,包含太平洋島嶼,以及朝鮮半島南部,都由“美國托管”。可想而知,為何英法兩國反對?因為這兩國有大量海外殖民地。

不過,國際托管的思想來源卻為身在台灣的精英所歡迎,即反殖民主義。

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推崇反殖民主義,主張戰後應終結傳統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強調民族自決原則,雖然主要針對歐洲殖民地,但也影響了對亞洲被占領土的討論。

反殖民主義的具體政策,就是由聯合國主導的國際托管,而對深受日本殖民壓迫的台灣人而言,當然樂見這股國際風潮。隻是,蔣介石的立場雖與英法不同,主張國際托管的目標是讓殖民地獨立,而非僅自治——例如蔣主張朝鮮獨立——但前提是台灣、澎湖不在國際托管之列。台澎在蔣的眼中,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沒有爭議空間,也沒有托管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