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外灘大會今天拉開帷幕。
眾所周知,外灘大會主打“金融科技”。但今年的大會主論壇,更像是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延伸——所有討論,都圍繞一個核心:AI。
與五年前外灘大會首次亮相時相比,今天無論討論金融、討論科技還是討論金融科技,語境都已大不相同。人工智能特別是大模型的橫空出世、迅猛迭代,正在不斷衝破人類社會的想象邊界。
如此背景下,會議重心之變顯得順理成章。而在外灘大會上討論人工智能,還不是純粹的技術探討、學理探討。“重塑創新增長”的主題已經傳遞明確的現實指向——技術突破需推動經濟社會運轉方式的重構,並為增長賦能。而技術突破本身,亦需得到經濟層麵特別是金融工具的支撐和助力。
這就回到了“金融科技”。對東道主上海而言,這是一個具有樞紐性質的議題。
2020年上海提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置於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全局之中,金融科技是貫通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科創中心的關鍵紐帶,而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又同時是賦能整個“五個中心”的關鍵支點。
上海同時致力打造人工智能高地,這是今天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必爭之地。將上述多個任務集成起來,係統布局、係統發力,正是當下上海“五個中心”謀求深化的核心路徑,也是得以“重塑創新增長”的關鍵。
由此再看外灘大會上廣為傳播的三句話,就很耐人尋味。
第一句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人類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沒有計算和AI陪伴”。
作為國內雲計算“教父級”人物,王堅此言,不無浪漫主義色彩,卻並非天馬行空。抽象地看,“把AI送上太空”,代表著某種終極理想,亦是根本性的創新和顛覆。而許多現實的、具象的創新成果,往往是追逐終極理想過程中的自然產物。
某種程度上,眼光放得越遠,眼前的成果反而可能越多。一個真正的“中心”和“高地”,無疑要在類似的終極問題上有所追求、有所建樹,而不是滿足於一時的熱鬧和時髦。
追求終極問題,又往往考驗最根本的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實力。這是需要重兵投入的方麵,亦是需要特殊戰略眼光和耐心的方麵。
上海去年出台的《上海高質量推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行動方案》,就明確將重點圍繞人工智能、雲原生、區塊鏈、隱私計算、量子計算等領域,推動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基礎研發和原始創新。如今麵對大模型等領域的全新競爭態勢,從底層著手,仍是顛撲不破的競爭之道。
由此,也很容易想到兩個月前上海提出的“AI三問”——數學之問、科學之問、模型之問。三問並不僅僅關乎人工智能。本質上,這代表著當前各領域創新的終極之問。
敢於在終極層麵追問並求解,未來之路才走得長。
第二句同樣來自王堅:“從代碼開放到資源開放”。
從軟件時代到大模型時代,“開源”的內涵發生革命性變化——模型權重的開放本質上是對數據資源與計算資源的開放,這是今天AI競爭的關鍵變量。
對研發者和企業來說,開源首先是一個技術問題,是否選擇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或直接影響產品的成本和競爭力。
而對一個產業乃至一座城市來說,開源背後的開放,更是一個原則問題。技術的落地應用、產業的規模化,均基於高度的開放。這包括資源開放,也包括場景開放。
王堅所談的資源開放,直接指向太空。即便不說得這麽遠,僅就上海的優勢論,超大城市所具有的雄厚工業基礎、龐大市場和海量場景等,如果充分開放,都有望催生技術的升級、產業的爆發。
而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科創中心的聯動,以及對“五個中心”的牽引,核心也是在各個層麵的開放上做足文章。
開放,才有機遇、才有生態。也可以說,開放,才有增長。
第三句來自論壇一個板塊的標題:“舊地圖上沒有新大陸”。
從五年前開始討論金融科技,到今天密集討論大模型,有一條是相通的,即較之傳統的經濟發展路徑,新生事物帶來的不隻是工具的革新,更是範式的革新。
所謂“創新增長”,要義也在於此——創新不僅是增長的驅動力,更是增長的“存在方式”。要順應變革,甚至駕馭變革,唯有敏捷地跟進潮流、變更範式,在全新的思維方式下考慮問題。
上海打造金融科技中心至今,在企業培育集聚、應用場景搭建和技術研發等方麵都有了不俗的積累,亦在著手構建一個政策支持體係。接下來備受期待的,正是進一步突破傳統路徑,開展更大力度、更大規模的前沿探索。
重中之重,一是破界融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重塑金融生態、產業生態。
一是創新監管——基於一係列因新技術而生的新問題,探索監管科技與金融科技協同發展,利用監管科技手段提升對金融科技創新的監測、評估和預警能力,既不破底線,又審慎包容,實現創新與風險的平衡。
後者帶來的考驗顯然更大、更緊迫、更係統,涉及法律、行政等多個方麵,並在相當程度上需要顛覆傳統的製度供給方式、政府監管模式、部門運作模式等等。“重塑”,正在於此。
上海的下一步,正是大膽“重塑”。努力繪出“新地圖”,才能長出“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