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剛子”社交平台治校,放下身段贏得掌聲
高校治理也可以擁抱互聯網語境,以更輕鬆的方式和年輕人對話。
“一時間不敢相信竟然真的是本人。”9月6日,一名叫@人大剛子的網友在某社交平台連發兩條帖子,吸引了許多人大學子互動。
9月7日,中國人民大學官方賬號發文確認係該校黨委書記張東剛個人賬號。在賬號評論區,有人大學子留言關於人大通州校區食堂缺水果麵包、希望學校開通校區間班車、蘇州校區擴建等內容,也得到了張東剛的一一回應。
另據澎湃新聞報道,張東剛不僅自己“下場”入駐社交平台,還在人大校內工作群中建議,“請每部處長亮明身份、立馬下場、及時回複、快速解決(問題)!”
一位大學黨委書記,直接在社交平台開號、直接和網民對話,這並不多見。也由此,“剛子書記”迅速引發了網絡圍觀,人們非常好奇,一位高校領導在講台、會議室之外,會呈現怎樣的互聯網形象。
張東剛書記目前發的帖文並不多,截至9月7日還隻有兩條。但從一些細節能看出,他頗具網感。他在平台“潛水”已久,數日前,還在學生發布的自己照片底下直接回複“這張很醜”。互聯網天然的鬆弛與平等,相信他已經有所心得。
大學書記社交平台治校,將會直麵許許多多鮮活的也無法預料的評論,他將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下場在一個眾聲喧嘩的輿論場,和學生乃至公眾直接對話。
這種姿態,在今天的教育生態裏也是必須的。今天的年輕人,天然有雙重屬性——他們是一所學校的學生,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如果隻懂“校園治理”,而不知“互聯網生態”,恐怕很難走進他們的精神深處,和今天的大學生共鳴。那麽,主動進入社交平台,相比於常規的郵件,無疑使學校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也更能形成持續的聯結。
而近年來,“放下身段”的大學領導越來越常見,他們通過種種姿態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有的在畢業典禮致辭上調侃幽默,有的親自住進學生宿舍檢驗宿舍質量。雖然表現各不相同,但相信這背後都有某些共性的考量:回應今天學生對平等交流與情感認同的期待,並通過柔性姿態建立與學生的信任鏈條。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人們的討論也不隻是獵奇,而是投射一種對大學治理方式轉變的期待:希望校園能夠成為一個更開放、更透明,也更平等的公共空間,更希望高校治理能逐漸走出“高牆”,與社會的多元互動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大學書記社交平台治校,恐怕也會直麵很多棘手的難題。像點開評論區,就有博士生留言希望提高工資,畢業生希望繼續使用圖書館等相對“敏感”的話題——這些涉及機製變革、資金資源分配的訴求,都會通過社交平台撲麵而來,也很難在三兩句溝通中簡單“擺平”。
所以,這種姿態的親近,能不能進而引發一連串的機製完善,相信也會受到密切的關注。如果隻是留言互動,人們的新鮮感未必能長久持續;但如果能夠直麵問題、解決問題,就有可能對大學治理格局有所撬動,對大學事項優先級產生可見的影響。
比如,對於提高博士生工資的問題,他在評論區回複:“告訴同學們,今天下午我組織有關部門專題進行了研究,敬請期待!”這種處理問題的效率,不僅會贏得學生認同與信任,也讓人們有理由期待,這份“網感”也能真正沉澱為大學治理的常態。
總之,“剛子書記”的亮相不僅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實驗。他讓人們看到,高校治理也可以擁抱互聯網語境,以更輕鬆的方式和年輕人對話。接下來,能否把這種網絡互動轉化為切實的製度改進與治理升級,恐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也需要管理者持續的真誠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