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銘記的力量——第十二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於沈陽安葬

  沈陽9月13日電(王昊 徐峻傑 王涵 韓浩天)“血性鐵骨,輕身奮戰。捷報迭傳,河嶽重晏。”9月13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祭文中如此描述先烈們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

安葬儀式現場。記者 徐峻傑 攝

  初秋的沈陽氣溫不算低,安葬儀式舉辦這天是個晴天,藍天白雲之下,30位英勇犧牲在異國他鄉的誌願軍烈士英靈,回到中華大地安息。

  烈士陵園裏的樹木依舊蔥蔥,尤其鬆樹很多,顯露出明顯的北方城市的生態特征。這片土地上長眠的烈士們,並不隻來自北方,他們來自天南海北,因為保家衛國的理想信念而擁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中國人民誌願軍,最終安息於一處。除此之外,他們有著不盡相同的人生故事。

  廣西百色一帶,有在清明節期間用五色糯米飯拜祭祖先的習俗,其中要用到楓葉染色。廖啟升這一次來沈陽,特意帶來了楓葉,他想讓爺爺廖天良感受一下家鄉的味道。

廖啟升帶來的楓葉。記者 徐峻傑 攝

  1952年,廖天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廖啟升說,爺爺離家參軍時,父親還很小,後來是奶奶一個人把三個孩子拉扯大的,奶奶直至去世,都在惦記著爺爺。

  “奶奶說,你爺爺沒參軍時經常帶著幾個孩子去摘楓葉,要保護好這棵楓樹,清明節時做糯米飯,你爺爺會感受到的。”

  今年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漫漫歲月,沒能阻斷英雄們回家的路。自2014年以來,中韓已連續12年進行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遺物交接,迄今已交接烈士遺骸1011具。截至目前,已有28位在韓誌願軍烈士確認身份,其中就包括廖天良。

  奶奶一生的牽掛,終於得到些許安慰。斯人已逝,但就像家鄉的楓樹一樣,前人的精神和後人的思念依舊在生長。

安葬儀式現場。記者 徐峻傑 攝

  “老師長,你喝酒吧,我敬你。”89歲的誌願軍老戰士曹家麟前兩天特意趕來沈陽迎接戰友們回家,他站在李雪瑞烈士的墓前向自己的老師長敬禮,一如70餘年之前。

  1951年,李雪瑞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67軍200師師長。同年7月,李雪瑞遭遇美機襲擊中彈犧牲,時年37歲。

  這些年來,曹家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師長,這一次,他特意帶了酒來。盡管年紀已經不小了,曹家麟說話依舊中氣十足,他筆挺地站著,慢慢向老師長講述隊伍後來的發展變化。

  烈士陵園紀念廣場周圍的烈士英名牆上,鐫刻著為保家衛國犧牲的烈士名字,曹家麟慢慢走著,尋找自己曾經的戰友。

安葬儀式現場。記者 徐峻傑 攝

  70餘年前,他們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曆經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段曆史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身著軍裝的曹家麟一現身烈士陵園,便引起了前來拜祭的市民們的關注。其中有一位瘦高的小男孩,他叫李雋曦,今年13歲,正在讀初一的他今天休息,來到烈士陵園想拜祭先烈。他說,自己對於誌願軍的故事特別感興趣。

  時間快到正午,天氣更熱了起來,來拜祭的人們臉上都滾起汗珠,情緒卻依舊飽滿。曹家麟最終在烈士英名牆上找到了戰友的名字,他邊回憶邊講起了過去的故事。李雋曦站在旁邊,抬起戴在左手上的電話手表,認真地拍了起來。(完)

【編輯:付子豪】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