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後,兄弟姐妹的家你還能回得去嗎?
老話講:“樹大分杈,子大分家。”父母就像一棵大樹,等大樹不在了,兄弟姐妹也就各自奔前程了。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血緣最親,怎麽都斷不了。等到大家都頭發白了,再坐到一起吃飯,吃的哪隻是飯呢?品的是這幾十年的人情冷暖,是一家人的真心有幾分。過去父母在時遮著掩著的,如今看得清清楚楚。有些結局,其實早就注定了。
爭家產最凶的,往往是老了缺錢的人人說“利字旁邊一把刀”,一點不假。拚命爭遺產的人,爭的不是錢,是自己晚年的那點安全感。人越缺什麽,就越把什麽抓得緊。年輕時候沒攢下底子,老了隻能指望父母那點遺產過日子。這種爭搶,說到底,是慌了,是怕了。
老故事裏說,明朝有個錢老板,去世後留下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成家,小兒子還在讀書。分家的時候,大哥欺負弟弟年紀小,一把拿走七成家產,隻給弟弟留了點老破房子。弟弟沒辦法,隻好拚命讀書,後來考上了進士,當上了官。大哥呢,生意做不好,還迷上了賭,沒幾年就把家業敗光了,老婆孩子也走了。到最後,他沒臉沒皮地去找弟弟要錢。弟弟心軟,每月給他些銀錢米麵,但再也不想見他。
《增廣賢文》裏早說了:“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爭家產看似贏了錢,實則斷了親。兄弟姐妹,是老了以後最後能靠得住的人。別為點錢,把這條路堵死了。人到晚年才明白:能陪你扛過苦難的從來不是錢,是情。
不養父母的人,往往家門風氣不正老理講得好:“重錢財,輕父母,不配為人。”不孝順的人,不光自己損福氣,還會帶壞一大家子。不養父母,表麵是怕累怕麻煩,其實是家門開始敗了。這樣的人,心裏又冷又硬,不懂感恩。等他老了,他的孩子也多半會這樣對他。門風一旦壞了,好幾代都難改過來。
清朝時候,有對李老爺老兩口,辛辛苦苦攢下百畝良田、幾家店鋪。他們有三個兒子,老了說好輪流到兒子家住。一開始在大兒子家,還算過得去;輪到二兒子,就開始嫌老人動作慢、礙事;到了小兒子那兒,更是沒好臉色,飯都不給吃飽。不到兩年,老兩口被扔到老屋牛棚邊住,沒人管。冬天連床厚被子都沒有,老太太活活凍死了,老爺子又氣又病,也沒撐多久。鄉親們沒有不罵的。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孩子也學樣,對父母一點尊重都沒有。所以說,一個家最大的福氣,不是有錢,是孝道。孝順父母、兄弟和睦,才是家道興旺的正道。
總翻舊賬的人,自己最苦古人說“憂能傷人”,一點沒錯。天天抱著過去那點恩怨不放的人,其實最苦的是自己。表麵是在怨別人,其實是用過去的事一遍遍折磨自己。放不下,就是不停跟自己較勁,心永遠靜不下來。到最後,氣出病來,苦的還是自己。
就像魯迅和周作人兩兄弟,本來都是大文豪,卻因為一些家裏瑣事鬧翻了。1923年,周作人給魯迅寫了封信說:“以後請不要到後邊院子裏來。”就這一句話,兄弟倆一輩子再也沒和好。直到魯迅臨死,心裏還掛著這件事;周作人晚年也後悔,可再也來不及了。
兄弟姐妹,是這世上除父母以外最親的人。年輕時候吵過鬧過,到老了,還有什麽放不下的?與其算舊賬,不如珍惜還能見麵的日子。心寬了,路才寬。當你不再惦記那些陳年舊事,才會發現,日子其實可以過得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