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鮮事兒丨取消超時扣款、繳納社保、擴大新職傷試點……新就業群體迎來好消息

美團宣布年底前全麵取消超時扣款
困擾眾包騎手的“超時罰款”,美團宣布全麵取消。
8月26日,美團在北京舉辦騎手算法協商共治開放日,向公眾公開騎手配送的算法邏輯,這是美團年初公布算法治理八項舉措,成立算法顧問委員會以來,舉辦的第八場溝通會,也是第一次舉辦騎手協商共治開放日。
在開放日上,美團騎手體驗運營負責人表示,眾包騎手非常關心的超時罰款,美團將在2025年年底前全麵取消。
據美團方麵介紹,此前率先在泉州試點“安準卡”,以遵循超時扣分、準時加分的方式,替代原有的超時罰款。今年3月起,美團在南寧、新鄉、南昌試點該方案,召開騎手懇談會,聆聽騎手意見,進一步優化“安準卡”的產品設計。截至8月,已在22個城市試行超時免罰機製,並獲得了來自騎手及社會的廣泛認可。在具體舉措方麵,以培訓學習代替單單扣款,既給騎手鬆綁,也標誌管理思路從“以罰代管”轉向更溫和、更科學的正向激勵。
去年底,美團還在全國上線“彈窗提醒和強製下線結合”的防疲勞措施:騎手跑單滿8小時即彈窗提醒,此後每小時再提醒一次;滿12小時強製下線,次日可正常接單。目前,日均觸發8小時彈窗的騎手約占18%,觸發12小時強製下線的僅占0.28%。該功能上線以來,幫助騎手平衡工作強度,也收到了騎手和專家的細節改進意見。下一步,平台將針對連續高單量跑單的騎手升級策略,幫助其平衡收入與健康。
騎手交通安全體驗也是美團今年重點改善事項之一。今年4月以來,美團在全國100餘個城市試點“安全分”體係,在交管部門指導下,將交通安全表現納入騎手的考核,采用正向激勵的導向,為保持零闖紅燈記錄的騎手發放“等燈等燈獎”。據統計,今年在安全分體係下,騎手闖紅燈行為環比已經減少26%,試點城市已經有超過2萬名騎手獲得即時到賬的現金獎勵。
“今年国产AV蜜桃网站還會在暢通騎手舉報渠道、簡化申訴流程等方麵推出一係列優化措施,比如將通過AI賦能,更高效地對騎手遇到的問題,進行識別和歸類,降低騎手申訴難度,提升問題解決的效率與質量。”美團方麵表示。
京東外賣全職騎手全部繳納五險一金
每人每月平均2000元
自今年3月1日以來,京東率先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全職騎手備受社會關注。據京東黑板報消息,截至目前,京東外賣全職騎手已突破15萬人,公司為他們全部繳納五險一金且承擔所有費用,每人每月平均繳納約2000元。
據了解,對於全職騎手,京東承諾做到3個100%:100%簽訂勞動合同、100%交齊五險一金、100%正式員工福利。8月19日,京東呼籲,全行業各平台一起,以實際舉措推動騎手各項社保落地,“隻要騎手與平台之間構成勞動關係,平台就應與騎手簽訂勞動合同,履行用人單位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的義務,讓騎手共享公司發展成果,而不是一味規避勞動關係,推卸本應承擔的責任”。
北京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近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等九部門發布北京市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覆蓋範圍,更好保障新就業形態人員合法權益,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
通知提出,按照國家規定,結合北京市實際確定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範圍,分步驟、漸進式推進北京市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圍工作。
2025年7月1日起,將原外賣行業、即時配送行業合並為新的即時配送行業,在已先行試點平台企業的基礎上,將滴滴出行、順豐同城、滴滴貨運和滿幫省省等平台企業納入北京市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範圍,並將出行行業具有北京市網約車運營資質的其他平台企業同步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範圍。2026年及以後,按照國家統一安排,結合北京市實際,適時將符合參加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條件的其他平台企業納入北京市試點範圍。
相關平台企業應依照國家和北京市規定,以實名製形式為在本平台注冊並在北京市接單的新就業形態人員繳納職業傷害保障費,實現每單必保、每人必保。平台企業應按月足額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職業傷害保障費,申報數據應與全國信息平台一致。
職業傷害保障費標準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試點期間,北京市執行國家確定的行業繳費基準額,具體為:出行行業按每單0.01元執行;即時配送行業按每單0.07元、0.25元執行;同城貨運行業按每單0.18元執行。國家對繳費基準額進行調整時,北京市將按規定執行。
更好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近期,兩大平台企業的舉措引發社會關注:美團宣布2025年底前全麵取消眾包騎手的超時罰款,建立“積分製”正向激勵機製替代懲罰性措施;京東為全職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全額承擔人均每月約2000元的社保等費用。這些變化,體現了平台企業更注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
平台經濟蓬勃發展,新就業形態已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全國依托互聯網平台就業的騎手、司機、快遞員等已達8400萬人。他們穿梭市井巷陌,連接千家萬戶,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切實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既是一道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考題”,也是一道需要細致解答的“必答題”。
應當看到,新就業形態由於其用工方式靈活、組織方式鬆散等特點,造成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所涉情形複雜多樣,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麵存在諸多新挑戰。2024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涉新就業形態民事案件超過8萬件,涉及社會保險糾紛、保險合同糾紛、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等多個方麵。例如,有的企業通過與勞動者簽訂承攬協議等方式規避勞動關係,試圖通過“障眼法”在勞動者權益保障上“偷工減料”;有的為追求配送效率,忽視安全風險。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獲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平台經濟的健康發展。
司法裁判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近年來,司法機關通過發布權威案例,以案釋法、明晰規則,樹立了勞動者權益保護“風向標”。在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外賣騎手在執行工作任務時受到侵權損害,人民法院明確,勞動者在獲得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後,仍有權請求第三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兩者並不重複。類似這樣的判決,意義不僅在個案層麵強化了職業安全“防護網”,還對推動新業態經濟健康規範發展起到司法示範和指引作用。
更好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需壓實各方麵的責任。一方麵,相關執法司法部門應加大對侵害勞動者權益行為的打擊力度,暢通維權渠道,還要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精準便捷的法律服務,幫助權利受損者得到及時救濟。另一方麵,平台企業要切實扛起主體責任,通過優化平台規則和算法等舉措,讓勞動者能夠體麵勞動。
此外,還要推動社會各界握指成拳、形成合力。當下,一些街道社區設立了暖心驛站,推動解決新就業群體工作、休息等急難愁盼問題。這樣的暖心之舉,便利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也推進了基層社會治理。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不斷織牢法治保護網,依法保障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才能進一步築牢萬家燈火的幸福根基,推動平台經濟行穩致遠。
(綜合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極目新聞、工人日報、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