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當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之時,中鐵六局利鹹高速公路建設工地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鋼筋班班長趙成蹲在切割機旁,手裏攥著一段一匝多長的鋼筋頭反複比劃著。“這個長度還能做墊塊,千萬別當廢料處理。”他對身旁的年輕工人說道,隨即把鋼筋頭放進回收箱。——這是項目部“跑冒滴漏”專項治理的一個縮影。
2024年以來,中鐵六局路橋公司充分發揮產業工人在成本控製管理中的主力軍作用,深入開展了“跑冒滴漏”專項治理。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公司建立了53項“跑冒滴漏”問題清單,並製定了建議性整治措施。公司各項目部結合自身實際,製定了有針對性的“一項一策”,一場全員參與的創新創效活動就此拉開了帷幕。
走進路橋公司利鹹項目部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跳動著實時數據:混凝土罐車的行駛軌跡、燃油消耗率、鋼筋下料損耗統計……這些數據不再是冰冷的報表,而是動態的“成本晴雨表”。“以前查材料損耗,得靠人工盤點,現在北鬥+智能終端,連一顆螺絲釘的去向都能追溯。”物資部部長郭令賀指著屏幕上的車輛軌跡說。係統一旦發現罐車繞路或異常停留,立刻自動預警。僅此一項,每月就省下近10萬元的運輸成本。
在隧道深處,三維激光掃描儀正對初支麵進行“毫米級體檢”。“超挖1厘米,就意味著多浪費1立方米混凝土。”技術負責人潘智奕介紹,通過“三噴兩刮一掃麵”工藝配合激光掃描,混凝土損耗率從5%降至3%,單座隧道節約成本超百萬元。
在橋麵鋪裝現場,項目部創新采用的橋麵鋪裝智能化標高控製方法,精確控製標高並讓混凝土振搗更密實,減少了後期修補的浪費。“以前堵個空洞要浪費幾方料,現在一次成型,省料又省工。”現場技術員魯祥飛指著剛鋪好的橋麵說道。
節約的風氣不僅體現在工程上,也滲透到職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今天40人吃飯,比昨天少8個,菜量下調15%。”食堂廚師長邊切菜邊念叨。自從實行“動態備餐”以來,廚餘垃圾減少了一半……項目部辦公樓裏,電燈開關旁貼著“自然光≥150lux不開燈”的標識。“国产AV蜜桃网站搞了個‘人走電斷’突擊檢查,抓到一次就扣績效。”綜合辦主任吳海袁說,現在連實習生下班都習慣性摸一遍插座。
正是始終貫徹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發展理念,路橋公司“跑冒滴漏”專項治理從策劃到實施,始終贏得了幹部職工的共鳴,並煥發出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在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設中,公司各項目團隊既當“開路先鋒”,又做“持家能手”,用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譜寫著新時代基建人的勤儉節約之歌。在利鹹項目部生產例會上,項目書記許彥指著牆上“每一分錢都是築路石”的標語說:“節約不是摳門,而是對資源的尊重。”如今,這場降本增效攻堅戰,在利鹹項目部已從製度約束升華為幹部職工的行為習慣。
當機械的轟鳴聲再次響徹山穀,建設者們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建造,更在於珍惜。(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賴誌凱 通訊員 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