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用AI來執教的職業球隊,來了

在體育圈裏,有一句老話叫「拴狗冠」,大概指隊伍強到不需要主教練也能贏球、奪冠。
在AI時代,這種說法需要更新了。
上周,奧克蘭球手隊在先鋒棒球聯盟的一場比賽中,選擇用人工智能來取代主教練,把臨場指揮完全交給一個AI係統。原主教練阿隆·邁爾斯手握ipads,隻是象征性的督戰,而真正的排兵布陣、調整,全由名為AaronLytics的AI係統完成。
最終,球手隊以5比0擊敗了大瀑布航行者隊。就這樣,一場原本稀鬆平常的比賽,也因為一個更宏觀的意義被記住:職業體育史上,首次有球隊將臨場指揮權交給了AI。
賽後,裁判跟ipads「握手」 圖源:球手隊社媒
據悉,AaronLytics由軟件公司Distillery打造,且僅用兩周就完成開發。該係統能夠處理實時比賽數據、隊伍曆史表現,對陣信息等等,甚至是天氣因素。簡單來說,就是把教練團隊腦子裏、筆記本上的一切數字化,然後在比賽裏直接給出指令。例如,比賽進行到第七局時,AI下令替換一名壘上的球員,被換上的球員隨後成功盜壘,最終球隊也成功得分。
這下,要被AI取代的不止是白領、客服和文字工作者,連主教練也要擔心失業了?其實不然。要理解球手隊這次嚐試,需要看到幾個關鍵背景。
首先,這是一次披著激進外衣的低風險嚐試。球手隊早早鎖定了聯盟第一,手裏有 70場勝利,而對手隻有34勝。換句話說,雙方實力差距較大且輸了也無關大局,幹脆拿一場比賽去試試AI。當失敗代價幾乎為零時,試錯的空間就無限大了。
最後,球手隊以73勝結束了常規賽 圖源:球手隊官網
其次,這也是球隊整活的延續。去年球迷感謝日,球手隊讓觀眾擔任臨時教練,直接決定戰術,今年把權力交給AI,本質上也是給球迷製造新鮮感的嚐試,且就持續了一天。在周日的比賽中,阿隆·邁爾斯還是「拿回」比賽的指揮權。
再者,AI已經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主旋律,體育也不例外。隻不過與科技、金融等領域相比,更處於幕後的位置。球隊的數據部門早就離不開算法,戰術模擬、運動員健康監控等等。
近兩年,各大聯盟也在不斷擴展AI層麵的合作。例如,NFL這賽季和微軟擴大合作,把Copilot融入球隊日常戰術分析、數據收集;NBA則是擴展與穀歌雲的合作,把AI應用到比賽現場和觀眾體驗中。
圖源:微軟
區別在於,奧克蘭球手隊這次,某種意義上讓AI從幕後真正走上了前台。把視野拉遠,也就會發現這件事其實挺有戲劇性。上一次棒球界的數據革命,正是奧克蘭運動家的「魔球理論」,深刻影響了北美職業賽事的選材和戰術邏輯,二十多年後,另一支奧克蘭球隊再次吃螃蟹,有一種曆史呼應的美感。
而且,在AI不斷進化、發展的當下,這種嚐試也有其可複製性。對低級別球隊來說,AI可以是成本更低的教練助手。相比聘請一個經驗豐富、薪資高昂的教練,一個能在ipads上實時給出戰術選擇的係統,顯然更具性價比。
圖源:球手隊官網
不過,除了有限的產業價值之外,這件事最有趣的地方,其實在於它在球迷群體中引發的討論:
體育到底有多少東西能被數據化?或者說,當球隊或者賽事無限追求最優解、最理性化的選擇,賽事的魅力是否會被稀釋?體育是否還是體育?
在一場比賽中,比賽的勝負當然跟戰術密切相關,但也取決於球員的臨場狀態,也和觀眾氛圍、比賽勢頭等心理層麵的因素有關,那些微妙的人性細節,是體育讓人著迷的核心,也是AI無法感知的。至少現在,AI還不能夢見電子羊。
換句話說,AI能計算最優解,但體育的魅力往往來自「非最優解」。除了個體球員的表現之外,教練的不同選擇、臨場指揮,也是球迷津津樂道的執教風格和魅力。如果這些都被算法統一了,比賽可能會變得更正確,但也更無聊。
因為,喜歡造神的體育,底色終究是關於人的。某種程度上,體育賽事是最蘊含「人性」的集體活動,這也是其能經久不衰的原因。在在球手隊相關社媒的評論區中,也有許多對這次AI嚐試的負麵評論。
比賽結束後,他們發布了一個聲明,表示因為AI模仿人類戰術,球手隊已經解雇了AI教練:「国产AV蜜桃网站的結論是人工智能是人類有用的工具,但僅止於此,它終究隻是工具。真正的智慧永遠來自人類。無論何時,国产AV蜜桃网站都會選擇阿隆·邁爾斯,而非冷冰冰的機器。」
圖源:球手隊社媒
當下,談「AI教練取代人類」還太遠。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AI更像是輔助而不是替代。
這次奧克蘭球手隊的嚐試,核心意義還是在於展現一個事實:AI的確已經伸到了賽場的最前沿,未來它在體育產業中的落地會越來越具體。但與此同時,至少從社媒上球迷的反應來看,也起到了一個提醒作用:體育之所以迷人,恰恰是因為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人性。
話雖如此,一個想法還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如果世預賽上國足要是用AI來決定換人時機,現在是否還保留著進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