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主播、網文作者……新業態中的年輕人有哪些新訴求?
作者:杏鮑菇大香腸 來源:漯河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4評論數:
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誌
隨著平台經濟、直播經濟與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業態青年群體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既是數字經濟的推動者與受益者,又是勞動保護、收入分配、社保完善等民生議題的關切者。與傳統業態相比,新業態青年群體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訴求?如何培育這一群體的積極社會心態?一起關注。
本文的調查數據,主要來源於全國婦聯2022年組織開展的“新業態新就業女性群體思想狀況”問卷調查。出於比較目的,該調查也覆蓋男性。
調查兼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覆蓋抖音、淘寶、順豐、拚多多、快手、美團、京東、滴滴、貨拉拉等20家新業態平台,得到9400份18歲—44歲青年人口有效樣本,受訪者平均年齡30.34歲。
其中,快遞員占19.63%,外賣騎手占19.29%,主播占18.47%,網文作者占15.72%,網店店主占12.62%,網約車司機占8.45%,貨運平台司機占5.81%。
新業態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新情況
人生觀、價值觀總體積極。就人生觀與價值觀而言,對“有精神追求的人更幸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人最值得尊重”“家庭幸福美滿是評價個人成功的重要標準”指標,不同職業人群的認同度都較高,表明新業態青年群體追求職業發展、重視家庭生活,希望工作家庭雙雙出彩。自立自強、奮進拚搏成為新業態青年的共同追求。同時,有約3/4的人認同創作網絡文學與開展網絡秀場直播,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製豔俗文化等理念,反映出新業態青年對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關注。
對國家發展前景有信心,認為國家好個人才會好。新業態青年把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結合在一起。網店店主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的比例,領先於其他各類職業群體。這或因其經營活動與市場緊密相連,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支持等帶來的紅利感受更加直接,從而生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國家好,個人才會好”體現受訪者對國家與個人發展關係的看法。網文作者與網店店主對此的認同度較高,這些職業依賴穩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網絡基礎設施等,國家整體發展對其職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支撐作用,故他們能深切體會國家與個人的緊密聯係。網文作者對國家未來發展預期與為國奉獻的認同度最高,因受國家文化產業政策鼓勵和互聯網技術的雙重推動,網絡文學蓬勃發展,讓從業者對國家未來充滿信心;他們通過作品或內容輸出影響社會文化,更易從文化傳播、價值觀引領角度理解國家利益,更願意為國家付出。
價值取向呈現一定的職業差異。就精神追求而言,各職業青年對“有精神追求的人更幸福”的認同度普遍較高,網文作者和不帶貨主播尤其如此——這或與其職業特性有關:其工作本身需要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創造力,精神追求與職業發展高度融合。而貨運平台司機因工作強度大、工作內容重複性高,從業者更關注實際效益。同時,有近四成受訪的新業態青年認同金錢是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近三成認同職業在衡量個體價值方麵的重要性。不帶貨主播對在工作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度最高,說明他們更重視在直播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關注文化傳播的價值導向,認同通過直播傳遞正能量、提升社會影響力。就抵製豔俗文化而言,網店店主的積極性較高,網文作者的認可度較低。一位網文作者在受訪時表示,網文作者群體背景多元,在創作中仍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傾向,不健康的價值觀念與主流價值觀搶占思想陣地、爭奪讀者的現實情況不容忽視。
社會信任存在明顯的職業分化。社會信任作為一種隱性資本,影響新業態青年群體的職業發展和對社會的信心,關乎整個新業態經濟的穩定運行。總體來看,各職業青年的認同度雖有差異,但多處於40%—75%區間,說明新業態青年群體的社會信任水平總體較高。不過,部分職業人群的社會信任水平偏低,社會信任存在明顯的職業分化。概而言之,社會信任度可分為三個區間。一是超過70%的為高信任度。主播、網文作者、快遞員、網店店主等對社會信任的認同度較高。主播在直播帶貨和內容輸出過程中與觀眾建立信任至關重要,誠信是獲取粉絲忠誠度、保障商業合作的基礎,故其對誠信氛圍的感受更為積極,也更願意相信社會中大部分人是講誠信的。網文作者的創作成果在網絡平台傳播,良好的誠信環境能保障其創作生態和作品權益,故對社會誠信有較高期許和感知。快遞員、網店店主處於電商交易鏈條中,頻繁與客戶、合作夥伴打交道,誠信是其維持業務正常運轉的關鍵,客戶信任其能按時、安全送達商品,他們也依賴上下遊環節的誠信履約,故其對社會誠信認可度較高。實際上,在與自身業務緊密相關的社交和商業往來中,人們更可能感受到較高的信任度。
二是介於65%—70%的為中間信任度。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的認同度處於中遊。外賣業務涉及商家、騎手和消費者三方,可能麵臨商家出餐不及時、消費者惡意投訴等不誠信行為。網約車司機在運營時,會遇到乘客爽約、不支付費用,或平台在派單規則、收益計算等方麵不透明等誠信問題,但平台監管機製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各方權益。同時,外賣配送與網約車時效要求高,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與各方接觸頻繁但短暫,有助於分散或弱化不誠信行為的影響,故其信任度也較高。
三是低於60%的為低信任度。貨運行業存在貨主拖欠運費、運輸合同隨意變更、同行之間不正當競爭等問題,甚至遇到違約或侵權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行業環境,會削弱貨運平台司機對社會誠信的信心。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要強化服務保障,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的獲得感、歸屬感。圖為2025年1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溫暖有你 共赴美好”2025年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新春聯誼會上,歌舞表演《我的未來不是夢》。 新華社發 王鑫/攝
新訴求
新業態青年在追逐事業發展與人生理想的同時,麵臨諸多現實挑戰。他們既渴求基礎性製度保障以抵禦職業波動風險,又亟需成長性通道突破職業“天花板”;他們期待民生政策給予更多關注支持,希望有更大的職場晉升與成長空間。
新業態青年期待更穩定的就業環境、更充分的權益保障。總體上,被訪者認為目前的收入水平、工作環境與權益保障都有待優化。究其原因,一是工作量大、收入不穩定:全體受訪者日均工作9小時,其中物流行業從業者達11小時以上;44.93%的人認為工作量大、耗精力;44.63%的人認為工作與收入尚不穩定。二是就業穩定性不足、發展空間有限:一年內至少換過一次工作的人高達20%,貨運平台司機一年內至少換過一次工作的約占1/3。三是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較為薄弱:近40%的從業者未與平台簽訂合同或協議。一位網文作者表示,平台存在“霸王條款”,除頭部作者外,網絡作者話語權較小,即便簽約也難以真正得到保護。除工傷保險(52.59%)外,擁有其他四險一金的從業者不到50%;失業和生育保險的覆蓋率總體偏低,住房公積金較低;物流行業工傷保險覆蓋率最高。不同職業社會保險的覆蓋情況差異明顯。
新業態青年期待暢通的職業發展路徑、明朗的職場晉升前景。不同職業群體在各自的工作實踐中均麵臨職業痛點。帶貨主播多將“粉絲關係維係”視為職業進階的重要因素——除直播時段外,他們仍需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維護社群,全天候的情感付出嚴重擠壓其進行技能提升與職業轉型的時間。不帶貨主播的工作多是“情感勞動”與“關係勞動”的結合,其不僅麵臨“關係失調”帶來的職業倦怠感、不真實感,而且可能遭遇平台或運營經紀公司的不公正對待等情況,甚至有遭受網絡暴力和“人肉搜索”的風險。這種複合壓力影響著新業態青年職業發展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網文作者、外賣騎手、網店店主、不帶貨主播等群體普遍感到缺乏職場晉升空間。在新業態領域就業雖然靈活、自由,但缺乏係統的晉升機製和成長路徑,從業者難以實現職業生涯的進階和可持續發展。此外,收入不穩定、保障不完善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新業態青年的職業不安全感,並可能對其社會心態產生消極影響。網約車司機和外賣騎手還需麵對平台規則設置不合理、抽成高、單價低、派單規則不友好等問題,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網文作者長期處於高強度寫作和作息紊亂狀態中,加上盜版、惡意評論和網絡抄襲等問題,令其承受著經濟、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壓力。
數字經濟雖賦予青年人更多且更靈活的就業機會,但作為一種新型業態,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各種權益與福祉尚處於探索之中。數據顯示,新業態青年群體希望政府加強對平台與行業的規範和監管,提供法律谘詢和維權服務;督促平台提供五險一金和勞動合同保障;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給予就業創業支持,以增強新業態青年職場競爭力、拓展上升空間。
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的關鍵點
針對新業態青年群體的新情況、新訴求,必須加強政府部門、平台企業、社會組織等的協同聯動,從結構調適、文化再造與製度支持等多維度著手,聚焦急難愁盼問題,優化就業環境,持續推進思想政治引領,有效疏導負麵情緒,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
以職場發展為基點,消解負麵社會心態。積極的社會心態出自良好的生存與生活環境。國家保障托舉青年發展,必須切實維護新業態青年群體的合法權益,改善其勞動就業環境。
改善勞動條件。平台企業應根據行業特點與從業者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工作任務與考核標準,避免過高的業績壓力。在外賣配送和網約車服務等職業中,合理規劃每日配送訂單量和派單頻次,保障從業者的休息時間與身體健康。製定相關法律或平台協議,明確限製連續工作時長,確保工時安排符合法律規定的勞動時間標準,避免過度加班造成身體傷害或職業倦怠。
完善勞動權益保障。盡快確立新型用工關係,推動製定新型用工關係勞動協議,明確規範用工模式,敦促平台與從業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加快推動新業態青年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進一步普及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研究製定適應新業態就業特點的社保政策,積極探索專業保險製度,鼓勵平台企業為新業態青年提供專業商業險種,並對其投保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
關注職業發展訴求。搭建職業技能培訓平台、創新培訓手段,有效提升新業態從業者的職場能力,使其能實現縱向進階與多元發展。比如,為網文作者提供寫作技巧、版權保護等培訓;為電商從業者提供市場營銷、數據分析等培訓。加強職業發展規劃指導,幫助他們明確職業發展方向,促進其在新業態領域高質量充分就業、創業。
強化監管責任。加強對平台的監管,推進勞動保障監察覆蓋所有平台,推動平台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運營規則;督促平台落實企業責任,建立投訴處理機製和聯合約談機製,及時糾正有損從業者就業權益的行為。進一步規範秀場直播平台和主播公會,對直播表演內容、打賞限額、誘導消費等行為進行限製和規範;將打擊盜版的工作貫穿版權創作、傳播與維權全流程;避免平台通過不合理的抽成、壓低報酬、違規派單等方式損害勞動者權益。
因業而異分類治理,培育積極社會心態。為使新業態青年充分享受民生政策紅利,保障其合法權益,增強社會信任,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需根據不同職業青年的特征與困境分類治理,精準施策。
加強民生政策的精準推送。利用網絡平台、社交軟件等,以圖文、視頻等形式解讀民生政策。針對快遞員、外賣騎手,重點推送工傷保險、意外險等政策內容;對網絡創業群體,宣傳創業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確保他們清楚政策內容和申請流程。建立反饋機製,搭建政策反饋平台,收集意見和建議並及時答疑解惑。根據合理建議調整完善政策,讓政策更貼合新業態從業者的實際需求,增強其對政策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注重價值觀念的積極引領。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內容,加強思想引領:為外賣騎手提供適合碎片化學習的移動課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為網文作者舉辦線下研討會,引導從業者在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中尋求突破,探討如何在作品中傳遞正能量。舉辦主題演講比賽、文藝創作征集等活動,鼓勵新業態青年積極分享其職業奮鬥故事和人生感悟,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過數據和案例展示“互聯網+”等對電商、直播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讓從業者深切感悟國家發展與個人職業發展緊密相連,增強國家認同感。
強化社會信任體係建構。完善新業態行業規範和信用評價體係,對不誠信行為進行約束和懲戒。比如,電商平台應建立商家、主播信用檔案,對虛假宣傳、售賣假貨等行為進行處罰;物流行業建立貨運企業、司機信用評級,對拖欠運費、不按時交付貨物等行為進行公示和處理。開展“快遞員進社區”活動,增進快遞員與居民之間的信任和理解;鼓勵主播參與公益直播,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和公眾形象,營造互信互助的社會氛圍。
為重點人群提供關懷服務。針對貨運平台司機長期獨自駕駛易產生孤獨、焦慮情緒,外賣騎手麵臨訂單壓力等問題,提供專業心理疏導、從業幫助。當他們可專心工作而無後顧之憂時,能促使其成為現代化物流體係的積極共建者,從而不斷提升政策認同感、國家認同感和社會信任感。
以平台為抓手構建全方位支持係統,增強職業認同感。數字平台作為新業態青年的主要勞動場域,承擔著傾聽青年訴求、保障勞動報酬、優化激勵機製、增強青年職業認知的責任。因此,平台應多角度發力,重塑數字時代青年群體的職業獲得感與認同感。
提升新業態青年的獲得感。建立透明化的權益保障體係,通過算法公開、收益分配可視化和申訴機製數字化,讓新業態青年清晰掌握勞動價值轉化路徑;依法規範用工關係,保障其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培訓等政策谘詢與服務,增強其職場競爭力。
激發新業態青年的榮譽感。建立激勵機製,通過表彰、采訪、推送等方式,提升新業態青年的榮譽感,如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誌願服務的新業態人群進行定期評優,給予榮譽稱號或物質獎勵。樹立先進典型,宣傳先進事跡,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升其榮譽感。
增強新業態青年的職業價值認同感。樹立行業榜樣,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傳播新業態青年的優秀事跡,讓他們感染同輩群體。針對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等群體設計積分係統,將用戶好評、專業資質等轉化為可視化的能力圖譜,打通技能認證與社會認可雙向通道。設立“城市擺渡人”“文化守夜人”等職業榮譽標簽,通過算法推送形成社會認知長波,使新型職業身份獲得廣泛認同。
新業態青年身處“無邊界工作場域”,打破傳統工作時空限製,不再受限於固定辦公地點。哪怕位於偏遠鄉村,也能成為網絡作家、直播網紅,實現文化生產與傳播,開啟全新的職業發展可能。新業態青年普遍呈現“斜杠”特征,擁有多重職業身份,兼職兼業普遍,跨界職業嚐試彰顯多元發展的活力與熱情,不斷拓寬個體發展路徑。很多青年為追求內心熱愛,投身新興職業領域,彰顯出新時代青年對工作滿意度和自我價值的追求。這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還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動力。
選自 |《人民論壇》雜誌2025年第16期
原標題 | 新業態青年的積極社會心態培育及引導
作者 |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導 楊菊華 黃誌輝
新媒體編輯 | 趙光菊
原文責編 | 周小梨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