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最憶是昆明
作者:AFeng〆 來源:漯河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5評論數: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
——昆明大觀樓長聯名句
晨曦初露,滇池水麵上泛著琉璃般的光澤,幾隻水鳥掠過天際。不遠處的西山半山腰,陽光在山間小路上透過葉片間隙灑落斑駁光影。
這裏是昆明,一座在徐霞客筆下“桃花流水,不出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的理想家園,一座讓汪曾祺念念不忘、讓朱自清讚歎不已的詩意棲居之地。
1月25日,遊客在滇池綠道外海段一期小漁村段休閑遊覽。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大師流連千般讚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如是寫道,“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這位在西南聯大求學的文學大師,一生都對昆明懷有特殊的情感。他在文中細細描摹過昆明的楊梅、緬桂花、菌子,甚至連仙人掌都能開出美麗的黃花。在他筆下,昆明的一草一木都飽含生機,恰如楊慎詩雲:“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朱自清同樣在《滇遊漫記》中留下對昆明的讚美:“昆明氣候之好,是別處比不上的。四季如春,名副其實。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真是個好地方。”這位散文大家在昆明度過了抗戰歲月,雖然生活清苦,卻仍為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所傾倒。
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直言:“真正夠得上說是春城的,隻有昆明。”
這些文學大師的記憶,如同散落在時光中的珍珠,串聯起昆明的自然之美與人文底蘊。
這是7月7日在昆明滇池海洪濕地公園拍攝的白鷺。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萬頃晴沙一鏡開
“滇池倒映西山月,萬頃晴沙一鏡開。”昔日文人筆下的滇池美景,正重新煥發光彩。十餘年生態建設,昆明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綠色答卷:昆明開展滇池典型水域生態修複,環滇池濕地植被覆蓋率從2007年的13.1%提升到現在的約81%;2024年,昆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7%,首次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一……
數字背後,是對“兩山”理念的忠實踐行。通過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揚塵等“組合拳”,空氣質量顯著提升,重現了明代文人詩中“琉璃瀉地月清涼”的澄明境界。
水治理方麵,洛龍河等入滇河道水質達Ⅱ至Ⅲ類,劣Ⅴ類水體全麵消除。沐春湖、泛春湖水環境整治項目獲2024年世界景觀建築獎。如今的滇池周邊,已形成了“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水景新體驗。
茶馬古道續新篇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在昆明這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正在書寫新時代的“茶馬古道”傳奇。
在昆明西山風景名勝區入口,有一條極具特色的“茶馬花街”。它采用了一條主軸線、兩條巷道、三條連廊、兩個廣場的布局,既保留了本土民居風格,又融合了現代元素。它不僅僅是一條美食街,更是集中展示“民俗味、民族情”的文化長廊。走進花街,仿佛走進了老昆明人的記憶。
近年來,昆明市提出通過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五個維度的全方位互嵌,力爭到2028年建成200個互嵌式示範社區。這些社區打造黨群活動室、民族團結廣場等共享空間,依托“智慧雲社區服務平台”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融合。各社區常態化開展“中華文化講堂”“民族團結故事會”等宣教活動,讓人想起昔日馬幫文化中的“同心酒會”,隻不過今日之“馬幫”變成了穿梭於城市間的文化使者。
2月15日,市民遊客在滇池邊喂紅嘴鷗。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西南門戶通天下
茶馬古道鈴聲遠,滇越鐵路汽笛揚。從古代的南方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中老鐵路,昆明始終是中國麵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門戶。2025年1至7月,昆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讓人們重新看到清代詩人筆下“萬商雲集百業興”的盛況。
中老鐵路成為昆明開放發展的“黃金通道”。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跨境貨物運輸超300萬噸,磨憨鐵路口岸通過“5G+AI”智慧化改造,貨物通關時間從40小時壓縮至5小時內;龍門吊來回作業,列車鳴笛啟程,作為中老鐵路進入昆明的第一站,雲南騰俊國際陸港一片繁忙景象。
消費市場同樣表現亮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0%。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持續顯效,限額以上單位文化辦公用品類、家用電器類等增長顯著。昆明正從“四季如春”的旅遊勝地蛻變為“機遇如春”的投資沃土。
中外滋味融一城
昆明不產咖啡豆,卻有著中國咖啡文化得天獨厚的基因。金碧路的梧桐樹影裏,咖啡已香飄近一個世紀。咖啡香與普洱茶香交織成獨特的城市味道。
不久前,2025滇池國際咖啡文化嘉年華的成功舉辦,展現了昆明作為咖啡文化中心的魅力。9天時間,280.59萬人次匯聚滇池東西兩岸,體驗這場以“與全球共萃、與萬物共生”為主題的文化盛宴。東岸聚焦“與世界、與藝術”主題,匯聚東南亞4國頭部咖啡品牌;西岸則成了年輕人的樂園,以“與未來”為核心,熱氣球音樂派對、二次元主題巡遊等活動令人流連忘返。
咖啡與茶的對話也在同步進行。在“咖茶對話”區域,普洱茶藝師與咖啡師並肩而坐,優雅溫壺、衝泡,茶藝師將一盅陳年普洱茶遞給剛品嚐完深烘咖啡的客人。這讓人想起汪曾祺筆下昆明茶館的熱鬧景象:“昆明茶館裏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級,泡在蓋碗裏。”
傳統與現代在這座城市和諧共存,恰如咖啡與茶的完美融合。
6月19日拍攝的第9屆中國—南亞博覽會舉辦地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人間最憶是昆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四季如春最宜人。如今的昆明,正在書寫新時代的綠色傳奇——
“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都市生態網絡,讓市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自然之美;建成區綠地麵積增至17.16平方公裏,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達18.71平方米,真正實現了“滿城山水滿城綠”的生態願景。
每年冬天,來自西伯利亞的紅嘴鷗如期而至,成為昆明獨特的風景線。這些可愛的生靈已經與昆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成為春城生態改善的最佳見證者。
今天的昆明,正成為八方賓客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第一站。不少短期消費延伸為長期旅居,使昆明成為諸多外地遊人心中的“第二故鄉”。
2025年上半年,雲南共接待280.3萬人次旅居遊客,同比增長45.4%,旅居遊客在雲南人均停留91天,同比延長11天。
西山上的龍門石刻靜靜俯瞰著滇池波光,臨近翠湖的西南聯大舊址仍在訴說往昔崢嶸歲月,金碧路的咖啡館裏百年茶香與咖啡醇香奇妙交融。朱自清也曾感歎:“昆明的好處,在於天氣好,所以草木常年是綠的,花常年是開的。”
9月5日至9日,當從世界各地來參加2025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的嘉賓穿行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他們看見一座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屹立於中國的西南,他們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在此找到身心的歸宿,他們徜徉在鬥南花市的“花花世界”,他們沉醉於滇池西山的日落,他們驚歎於來自大山野生菌的鮮味饋贈和萬物和諧共生的斑斕圖景……正如一位國際友人由衷感慨:“昆明‘偷’走了我的心。”
你是否同我一樣,在離開昆明之後,常常會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草木,想念在昆明的難忘時光? (胡喆 胡了然)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