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電影《長津湖》裏,滿載著戰士們的火車疾馳向朝鮮前線。駛出國境前,車廂門被拉開,一瞬間,連綿起伏的長城、鱗次櫛比的敵台撲麵而來。頓時,一種“大好河山、我來守護”的豪邁感在銀幕內外升騰。
現實中的長城上,真有敵台一座挨著一座、如此密集的段落嗎?有!它就在明朝“九邊重鎮”中薊鎮屬下的古北路上。
天津大學長城研究團隊專門做過統計:把現存明長城上的其他資源點過濾掉,隻保留敵台,統計每10座或20座敵台間總牆體的長度,再除以敵台數量,得出平均兩座敵台之間的距離。明長城全線敵台最密集的段落,位於古北路的蟠龍山至金山嶺段,平均每100.9米就有一座敵台。
敵台密集,駐軍也多。據文獻記載,古北路每一裏的長城上就有駐軍120.9人,且5人中就有一個“尖夜(夜不收)”。而普通段落每一裏隻有60至80人,8至10人中才有一名“尖夜”。
古北路長城上的敵台為何如此密集?據分析,一是它扼守京師北大門,戰略地位重要;二是它位於地形上的突出部,深入北境,容易受攻擊;第三,這一帶地形平緩,隻有通過完整的城牆和密集的敵台才能加強薄弱環節的防守能力;第四,這段牆體內外兩側各有一條平行於牆體的道路,敵人攻主關口不破,能快速轉移到兩側進行攻擊,因此全線防守壓力都很大。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