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全網被諷,成龍鹹魚翻生,大哥不如小妖精
最終,2025年暑期檔總票房定格在119.6億元(截至8月31日晚10點),超過去年同期的116.43億元,總算止跌。 檔期內觀影人次超3.1億,總放映場次達到3760.9萬場(截至0830)。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平均票價從過去兩年的40.8元下降至37.2元,這意味著今年暑期檔實際賣出了更多電影票。 從觀眾結構來看,女性觀眾占比55.5%,高於男性的44.5%。如按照3.1億總人次換算,今年夏天走進影院的女性比男性多了約3410萬人次;年齡層分布上,5年前25歲以下觀眾占比還高達44.6%,如今已降至27.8%,Z世代正在遠離電影院。 《南京照相館》以接近29億元奪得票房冠軍,與上影出品的《浪浪山小妖怪》、後來居上的《捕風追影》共同組成票房TOP3。 成龍回春之際,吳京投資並參演的《再見,壞蛋》上映6天僅得20多萬,其間更伴隨著吳京被惡搞,形成暑期一個亞文化熱點。 而更多問題,也隨之浮現:盜版槍版猖獗,甚至在路演現場公然被觀眾提及;影片中的大尺度鏡頭,再次引發對分級製度的呼籲;部分影片的路演活動也遭到觀眾抵製,宣發的效能再度被爭議。 所有這些,使得2025暑期檔顯得複雜而多義。
-爭議與亂象- ·惡搞 吳京的登峰影業作為第二出品方投資的《再見,壞蛋》(本人也有客串),上映6天票房僅27萬,無奈撤檔。彼時,網絡上正興起一場惡搞吳京語錄的狂歡。對吳京形象的戲謔,或許造成了這部電影宣傳的負麵化。 其實,關於吳京的梗,以前就有,比如“我跳過樓你跳過嗎?”“我讓坦克軋過你軋過嗎?”等“炫經曆”式言論,早就被各種二創過。 《戰狼》後,吳京成為“全民硬漢”,但至此,也是B站鬼畜區的常客。而今年暑期被群嘲的“坦克沒有後視鏡”言論,仍是七八年前的舊飯翻炒。 這是《再見,壞蛋》的失敗主因嗎?其實不是。另外,盡管是第二出品方,這部片“含京量”並不充分,說是“吳京電影”言過其實。 而麵臨的全網惡搞,會影響吳京之後的主演作品嗎?倒也不會。這種戲謔,更多是解構人設,而非徹底否定。比如,另一個被頻繁惡搞的“大哥”成龍(duang梗可謂深入人心),今年就靠《捕風追影》獲得高口碑以及超8億票房成績,在近五年票房不振後,一舉回春。 當然,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在當前的影視市場下,沒有觀眾會認明星,而隻會看內容是否產生足夠共鳴。這也是不靠任何明星的那群“浪浪山”小妖怪,砍下10多億的主因。 不能不讓人感慨,大哥還不如一幫小妖精!
·翻車 《浪浪山小妖怪》雖然成為了暑期檔大黑馬,但在宣傳上,卻翻了一次車。在“薯你最懂浪浪山”的線下活動中,主辦方邀請了“奇葩之王”傅首爾和《出走的決心》原型人物蘇敏任嘉賓,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兩位嘉賓的公眾形象,與影片的核心主題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傅首爾談及離婚經曆,表示“13歲孩子已有獨立人生觀”,“父母不應低估孩子”;蘇敏說從豬媽媽身上看到了前半生的自己,呼籲“豬媽媽也可以離開浪浪山”。 突然把電影劇情聚焦在了“豬媽媽”應該無條件為家庭默默奉獻,還是應該追尋自己的人生上……邀請的嘉賓和話題沒有給電影加分,形成翻車。事後,網絡上出現男性觀眾抵製聲音,但是否影響到票房,不得而知。 而在《你行!你上!》首映現場的直播聊天環節裏,薑文專門對性別議題提出看法,說強調女人重要性有點不自然,“幹嘛非得拍女人馬屁”,被一旁的魯豫緊急叫停後,他找補說:“我電影裏女人的位置都非常高,《你行!你上!》的總設計師就是女的……”當然,這番言論,也引發了女性觀眾的不滿。 男女對立,已是當下影視雷區;而另一個雷區,則是“炫富”。 避開暑期檔於9月3日上映的《生還》,8月28日舉行了首映禮,現場,導演高群書突然說小演員張慧子“家裏特別有錢,有十幾億資產”,來當演員是為了體驗生活和戰爭的殘酷,稱其特別值得敬佩雲雲——這一言論,被指以主動爆料博出位,也引發了負反饋。
·盜版 《長安的荔枝》太原路演最後一站上,導演大鵬被驚掉了下巴: 一位觀眾在活動現場告訴大鵬自己已經看了三遍《長安的荔枝》,第一遍是在電影院看的,第二遍看了槍版,第三次是在這兒(路演現場)。 大鵬震驚之餘發出三連問:“什麽時候出現的槍版?槍版清晰嗎?效果好嗎?網上有很多嗎?”最後,大鵬沒有怪這名觀眾,寬慰他似也在寬慰自己說“這不是你的問題”。 據悉,這名觀眾看的是來自影院盜攝的“槍版”。2024年春節檔,「文娛春秋」編輯部就收到過有人在網路上傳播《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等電影“槍版”的違法鏈接,沒想到“槍版”這次撞到導演“槍口”,觀眾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違法”。 但對於盜版,其實不少觀眾也是無奈的,經濟走低壓力下,進影院屬實是種奢侈。 ·尺度 今年暑期檔,電影“尺度”問題,再被提及。 為表現日軍的殘暴,《東極島》裏,六七歲兒童被刺刀捅死;《南京照相館》中,日本兵將哭鬧不止的嬰兒摔死……這些都有直接鏡頭體現,即便在尺度偏大的歐美,電影裏如有此類劇情要列為限製級,不適合未成年人直接觀看。(像同樣表現二戰題材的《辛德勒名單》為PG-13級,不適合13歲以下觀看。) 檔期尾聲,罕見地引進了《死神來了:血脈詛咒》,這個係列因以血腥、暴力畫麵著稱,以前從未被引進。本片在美國被評為R級(限製級,17歲以下都必須由家長陪同),內地公映版雖有刪減,還是保留了許多血腥鏡頭。 在分級製度缺失情況下,這些大尺度電影,隻要掏錢買票就能觀看,事實上造成了未成年人可以隨便進場的情形。當然,之前也有電影自己“分級”,像是《涉過憤怒的海》和《怒水西流》都建議“十八歲以下觀眾謹慎選擇觀看”。
-國產片先抑後揚- 暑期檔前半場,國產片集體啞火: 打頭陣的《醬園弄·懸案》雖以豪華陣容和宣發起勢,卻因劇情沉悶、節奏拖遝,最終豆瓣5.7分、票房僅3.75億;續作《無名之輩:否極泰來》空有噱頭無內核,豆瓣5.7分、票房僅5191萬,比前作7.94億暴跌約93.4%; 陳思誠監製的《惡意》雖一度領跑國產片,最終卻因反轉和說教失靈,豆瓣6.1分、票房2.53億,未進暑期檔前十;追光的《聊齋:蘭若寺》畫麵精美卻劇本孱弱,150分鍾令觀眾如坐針氈,票房停留在2.43億。 略過一批低分國產片後,暑期檔在7月18日迎來轉折。這天,《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和《羅小黑戰記2》同日上映,單日國產片票房占比從一周前的22.5%拉升至85.4%,暑期檔票房也進入常態破億階段。 鏖戰中,本以為薑文會壓倒性勝出,《你行!你上!》卻票房失利,最終僅9000萬出頭。影片直到上映前才揭曉是郎朗父子的“雞娃”題材傳記片,被網友吐槽“郎朗本人我都不感興趣,怎麽會去看他的電影?” 大鵬和《羅小黑2》正麵交鋒,前者憑明星陣容和尚可的故事完成度拿下6.78億,位列暑期檔第四;後者憑技術與故事並重,治愈與思考並存,豆瓣評分高達8.7,成為口碑最佳。 7月25日上映的《南京照相館》以微小切口折射宏大曆史,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激起全國觀眾共鳴,最終以28.9億(截至0831)票房登頂暑期檔。 8月2日的動畫《浪浪山小妖怪》與打工人共情,收獲14.55億(截止0831),成為檔期亞軍,並刷新中國二維動畫電影票房紀錄。 此外,陳佩斯自導自演的《戲台》延續話劇口碑,以軍閥壓榨京劇藝人的荒誕諷刺故事,在地域與年齡層上精準對接觀眾,票房4.02億;管虎執導的《東極島》則以頂級水下實拍重現救援史詩,收獲3.84億。 而曹保平執導的《脫韁者也》豆瓣評分不及格,票房僅千萬,要知道9年前曹導演的《追凶者也》還破了億呢;不過,最後的驚喜,來自成龍梁家輝主演的《捕風追影》。 近年,內港合拍片口碑低迷,從《潛行》(5.0分)、《私家偵探》(4.8分)、《獵金·遊戲》(5.3分)到《獵狐·行動》(4.6分)皆被批“詐騙”。但,8月16日上映的《捕風追影》打破偏見。 影片脫胎自杜琪峯2007年的《跟蹤》,動作場麵拳拳到肉、火力全開,並細致展現了跟蹤與反跟蹤的最新技術。此片豆瓣開分8.2,與《A計劃》《警察故事》並列成龍電影最高分。這讓成龍翻身之餘(從2018年後其影片就票房一般),亮點更在梁家輝飾演的反派“影子”,演技不俗,被網友推為“新Daddy”(上一任是費翔)。最終,拿下8.78億票房(截至0831),成為暑期檔第三名。
-行業再度洗牌- 春節檔一飛衝天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拿下154.46億票房後,內地電影市場持續走低: 2025年3月,總票房為17.52億元,同比2024年3月減少30.53%;觀影人次4571.25萬,同比2024年3月減少31.74%; 2025年4月,總票房為10.83億元,同比2024年4月減少46.20%;觀影人次2784.43萬,同比2024年4月減少49.90%; 5月總票房17.38億,同比2024年下降41.1%。其中,五一檔票房7.47億,貢獻本月大盤的43%。觀影人次4366萬,同比下降40.2%;放映場次1187萬,同比下降4.44%。 五一檔票房同比下滑逾五成,非檔期新片體量有限,對大盤提振乏力。 其中不乏《水餃皇後》這類曾被市場看好的項目,但上映後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都未達預期。此後長達三、四個月,市場始終缺少同量級、同水準的用心之作;而觀眾的口味早已被《哪吒2》這種嚴格遵循劇本節奏、工業化完成度極高的作品“吊高”。 與此同時,投資格局也在發生變化。華誼、萬達、華納等昔日主流電影公司已不再是主投領軍者,取而代之的是出品方逐漸向製作方轉型,同時貓眼、淘票票、愛奇藝等平台型公司也更多以營銷、播放、發行等環節身份進入投資環節。 但風險也是巨大的,萬達電影董事長陳祉希直言,如今即便投入過億資金,也未必能拍出一部合格電影。 在更高工業水準的要求下,影片製作周期明顯拉長——《哪吒2》耗時5年,《流浪地球》係列平均4年左右。可見,當下電影產業的問題,並非單一環節,而是從上遊到下遊的整體供需失衡。 而《醬園弄》《你行!你上!》等大導演加明星陣容加大製作的班底,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失利,也形成落差。種種問題,都在倒逼製行業“重置”。 盡管前期疲弱,但今年暑期檔電影的口碑,大部分都不低——《長安的荔枝》7.6分,《戲台》8.0分,《羅小黑戰記2》8.7分;票房前兩名《南京照相館》8.7分,《浪浪山小妖怪》8.5分;收尾的《捕風追影》8.2分。 高分影片集中湧現,不僅推高暑期檔票房,也帶動了上半年A股影視院線板塊回暖。 截至8月28日,A股主要影視院線公司半年報陸續披露——萬達電影營收66.89億元、淨利潤5.36億元,同比大增372.55%;橫店影視營收13.73億元、淨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128.61%。作為《哪吒2》主出品方的光線傳媒最“勁”:營收32.42億元、淨利潤22.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和371.55%。 影視行業似乎正經曆新一輪洗牌:投資換血、周期拉長、觀眾口味升級,高投入的工業化製作成了片方的生存門檻。
-進口片仍為鯰魚- 事實上,暑期檔最早由進口片打開局麵——2001年,《珍珠港》在中國斬獲1.05億元票房,首次激活“暑期檔”這一概念;2003年,《黑客帝國3》成為中國首部全球同步上映的進口大片,拿下8000萬元票房。 2004年打不過進口片,業內設定了心照不宣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在暑期檔期間將《蜘蛛俠2》《特洛伊》《史瑞克2》和《哈利·波特3》等大片的上映時間延後,讓豆瓣僅6.4分的《十麵埋伏》在7月一騎絕塵,收獲1.6億元票房。當年國產片票房占比達到55%,首次超越進口片。 2007年與2012年,“保護”政策加牢加固,出現“加長版保護月”,將進口片全麵擋在暑期檔之外,一度延續至8月底。 隨著國產片市場份額的逐年提升,自2018年起,“保護月”的聲音漸漸淡出。 暑期檔市場再度對進口片逐漸放開,2018年的《侏羅紀世界2》撕開裂縫,2019年有《蜘蛛俠:英雄遠征》《獅子王》,2021年有《黑寡婦》,2023年更有《芭比》和《奧本海默》兩部現象級作品。 但今年的外片,雖然沒有特別的爆款,卻在前期國產片不振的情況下,也頗有斬獲。《名偵探柯南:獨眼的殘像》持續逆跌,以3.98億票房成為“柯南劇場版內地票房最高的一部”;《F1:狂飆飛車》在檔期內最先開出豆瓣高分8.7,一度占領4D特效廳和IMAX廳,奪得4億票房;《侏羅紀世界·重生》請回了1993年初代《侏羅紀公園》編劇大衛·凱普,連續12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成為2025年暑期檔首部票房破5億元的電影。
隨後,好萊塢大片就進入下行趨勢。7月11日上映的《超人》由“滾導”詹姆斯·古恩操刀,雖然令DC迷滿意,但票房折戟,僅得6000多萬;7月25日上映的《神奇4俠:初露鋒芒》更慘,延續了漫威電影疲弱不堪的走勢,隻得4000多萬。後期的《死神來了:血脈詛咒》《壞蛋聯盟2》,倒是拿下了1.22億和1.58億的成績。 盡管外片表現參差不齊,但由於這些鯰魚前期發力,豐富了檔期中觀眾可選擇的內容,卷出了後期國產片的逆勢而上。 不過,明星雲集卻大撲特撲,倒不是壞事,它們墊高了一部電影俘獲觀眾的不變真理: 內容至上。 撰稿|水方人子 策劃|文娛春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