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9月10日,中方宣布,將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相關規定: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準。
黃岩島歸海南省三沙市管轄,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的行政主管部門是自然資源部,因此,自然資源部提報申請,國務院批複,合法合規。
△國務院關於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批複
而在黃岩島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的又一行動。
這標誌著,我國在南海的管理進入新階段。
自然保護區,旨在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典型生態係統。公開數據顯示,到2022年8月,我國共有47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規定,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關於自然保護區的部分規定
而黃岩島,符合其中的多條。
黃岩島及其周邊海域具有典型的珊瑚礁生態係統。
該地區記錄在冊的109種造礁石珊瑚均屬於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其中41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近危物種、14種被列入易危物種。
黃岩島豐富的珊瑚礁和水下地貌,為海龜、蘇眉魚等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和繁衍場所,也是金槍魚等洄遊性魚類穿越南海時的重要“補給站”。
加上黃岩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必然事關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保障南海海域生態環境安全等重大戰略,需要予以特殊保護。
△中國黃岩島
黃岩島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少網友都在關注,是不是有機會去黃岩島旅遊了?因為按照規定,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相關機構是可以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的。
譚主了解到,按照流程,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下來主要涉及幾方麵的工作。
一是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開展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等工作。
常年研究海洋政策的張晏瑲教授告訴譚主,接下來,相關部門將組織涉海科研機構,如高校和海洋研究所,對黃岩島周邊水文、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調研,建立數據庫,監測汙染風險等。
此外,管理機構還涉及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進出人員管理的問題。
就在同意新建的消息發布後不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麵積、範圍和功能區劃。
△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
核心區是禁止任何人進入的,如果因科研需求,確實必須進入核心區,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其中,外國人想要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海洋、漁業等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批準。
另一方麵,是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中國黃岩島
張晏瑲教授告訴譚主,為了維護黃岩島自然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接下來,国产AV蜜桃网站的現有執法力量,如中國海警,應該會加大投入力度,實現每日巡航,包括船舶、飛機、無人機甚至無人艇的立體覆蓋。和此前的巡航不同,此後的巡航更注重常態化。
過去,黃岩島及周邊海域經常會遭到菲律賓的環境汙染。周邊的菲律賓漁民長期使用噴灑氰化物、炸魚等有害方式捕魚,不僅會摧毀珊瑚礁,還將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威脅當地的整個生態平衡。
去年5月,還曾有菲律賓漁民非法登陸黃岩島捕魚,向潟湖傾倒汙染物和海上生活垃圾。
自然保護區的一係列立體監管就是為了防範這類破壞和汙染行為再次發生。
譚主也注意到,中方設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消息公布後,菲方跳出來稱,對中方的行動表示“強烈抗議”。
菲方在黃岩島問題上的種種小動作,譚主一直在跟蹤報道,菲方的跳腳恰恰說明,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需要放在更廣闊的南海治理脈絡中去看待。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院長施餘兵表示,中方此前在黃岩島的行動,主要是人民解放軍戰備警巡以及海警的執法巡查,近幾年,国产AV蜜桃网站聚焦生態保護,逐項疊加,多主體並行。
去年7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
同年11月,我國又公布黃岩島領海基線,對黃岩島主權明確宣示;
今年9月,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多類主體參與黃岩島事務,是我國在南海的管理逐步走向精細化的體現。
事實上,某些域外國家和菲律賓相互勾結,炒作南海問題,就是希望將南海問題複雜化,攪動局勢,方便其更好渾水摸魚。
但中方在南海管理上層層推進,從主權宣示到執法常態,再到生態治理,一步步夯實管轄基礎,避免了外部勢力期待的直接衝突。
在這個過程中,解放軍、海警等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對南海主權與利益的守護。
當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不僅僅是一個生態保護的動作,它更是一個信號:
中國的南海治理,正從應對“挑釁”,轉向長遠“治海”。
編輯 陳豔婷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