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趙嘉鴻:以詩詞為橋聯結海內外同胞情

  昆明9月8日電 題:學者趙嘉鴻:以詩詞為橋聯結海內外同胞情

  記者 韓帥南

  “湖山標勝概,盛會係胞情。秋月欣將滿,龍旌喜共擎。回眸千戰烈,埋骨萬峰青。今壯中興業,安能不憶英。”

  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7日在昆明開幕。雲南省詩詞學會會長趙嘉鴻,以一首五言律詩《致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獻禮,成為論壇中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引得眾多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品讀。

趙嘉鴻進行創作。王林 攝

  “詩詞是聯係海內外同胞的情感紐帶,希望通過這首詩讓參會嘉賓了解雲南、銘記曆史,同圓共享複興之夢。”趙嘉鴻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富於聲律之美、詞章之美和意象之美,是中文之美的體現。趙嘉鴻說,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都是海外同胞耳熟能詳的偉大詩人,詩詞在他們心裏有良好的接受基礎。基於此,他創作了這首作品,旨在串聯起同胞情誼、抗戰記憶與民族複興的時代主題。

  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主題是“致勝利、話複興、謀大同”。趙嘉鴻表示,該主題意義重大、涉及麵廣,因此他在創作時力求立意高遠、表達雅正,同時要飽含感情、氣象渾然,在短小篇幅中融入豐富內涵。

  《致第十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首句,以“湖山”二字概括論壇舉辦地昆明滇池、西山的壯麗景致,“盛會”則是實描,隨後借中秋臨近的“月將滿”象征團圓,以“龍旌”象征中華民族。

  “‘回眸千戰烈,埋骨萬峰青’是全詩的轉折,將目光從現實轉向曆史,描述的是抗戰中的烽火。”趙嘉鴻介紹,最後兩句“今壯中興業,安能不憶英”收束全篇,將民族複興的時代使命與緬懷英烈相聯結。

  短短40字的詩句中,包含了滇池、滇西抗戰等與雲南相關的元素。趙嘉鴻說,雲南雖地處邊疆,但文化多元、人才輩出,抗戰時期,雲南的擔當更顯壯烈,“希望拙作能讓華文媒體代表看到邊陲之地的文化底蘊與家國情懷,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事詩詞創作20餘年來,趙嘉鴻認為,寫作詩詞需要沉心研讀經典,與詩友相互切磋,還需要遊曆山川名勝,拓展胸襟,博識養氣並重。

趙嘉鴻正在閱讀。王林 攝

  麵對AI等新技術對傳統詩詞的衝擊,趙嘉鴻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他表示,新技術是傳承的助力,又是詩人的“競爭對手”,“詩人不應依賴技術,而應沉下心體會傳統、強化修養,在古今文化的交融中開拓詩境。”

  談及華文媒體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趙嘉鴻認為,華文媒體從業者要做專業的文化人,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拓寬文化視野,同時要做開放包容的文化使者,尊重文化差異性與多元性,以高質量傳播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趙嘉鴻期待,華文媒體能以詩詞為橋梁,挖掘更多中華文化瑰寶,讓世界看見中國之美,助力海內外中華兒女在文化共鳴中凝聚起實現民族複興的磅礴力量。(完)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