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們最該做的,不是忙著和羅永浩打官司
羅永浩吃一桌子菜吐了句槽,結果點燃了西貝老板賈國龍心中的一團火,也點燃了餐飲業“預製菜”標準的一場爭議,更映照出,在今天這個理性消費時代,消費者花的每一分錢,都想花個明明白白,而且要值當。
作者 | 何馳
編輯 | 曹吉利
題圖 | 西貝官方發布公眾號
“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現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麽貴,實在是太惡心了。希望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製飯館注明是否使用了預製菜。”
9月10日,羅永浩發了條微博吐了個槽。
(圖/微博截圖)
看到熱搜,正帶著家人在喀什遊玩的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趕緊飛回北京,團隊複盤的結論是,“做的飯中規中矩,點的13道菜裏沒有一道是預製菜”。
賈國龍無法接受有人用“惡心”來形容西貝,“有點砸牌子了”,宣布“一定會起訴”羅永浩損害商譽,並開放全國後廚給顧客參觀,還順勢推出“羅永浩菜單”,承諾“不好吃不要錢”。
(圖/視頻截圖)
老羅則毫不示弱地懸賞10萬元征集西貝使用預製菜的證據,稱自己並不反對預製菜,隻想推動中國預製菜行業透明化,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網友們的站隊也空前兩極:支持者讚老羅“說出了消費者心聲”,反對者則批其“博流量碰瓷”“背後吐槽不地道”——當然,前者目測占據絕對多數。
一場關於預製菜定義、預製菜知情權的大討論,就此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西貝不是第一個陷入質疑的“貴價品牌”,應當也不是最後一個。消費回歸日常的時代,所有品牌都需要重新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捂緊錢包的消費者,也正在仔細地重估它們的價值。
部分餐飲行業參與者對待事件態度。(圖/餐飲老板內參)
“預製菜”背後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
據西貝的公開信透露,9月10日下午,包括羅永浩在內一行五人到北京西貝中糧祥雲小鎮門店就餐,共點13道菜品、2碗米飯:牛肉土豆條、一把羊肉串配現烤饢(6串)、胡麻油炒雞蛋、西貝麵筋、五種番茄酸湯蓧麵魚魚、黃米涼糕(6塊)、草原嫩烤羊排、蔥香烤魚、蔥油羅馬生菜、胡麻油調黃瓜、嫩烤DHA大黃魚、小炒草原牛、雞湯白玉山藥燉豆腐。
(圖/每日經濟新聞)
結賬單顯示為833元。西貝還把每一道菜的製作過程都拉了個清單,以證明不是“預製菜”。
羅永浩與西貝的這場爭論,絕非簡單的維權事件,爭議的核心焦點集中在“到底什麽是預製菜”上,而餐飲業與消費者對預製菜的認知一直存在巨大鴻溝。
西貝說自己對標的是國家標準。
(圖/中國政府網)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了預製菜的定義:
“預製菜也稱預製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醃製、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根據通知定義,西貝認定自己由中央廚房配送、門店最終加熱烹飪的菜品不屬於預製菜。同時,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未經烹製的淨菜類食品,屬於食用農產品,不屬於預製菜;速凍麵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麵包、漢堡、三明治、比薩等主食類產品不屬於預製菜;不經加熱或者熟製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也不屬於預製菜。
(圖/視覺中國)
而消費者遵循的是生活經驗和感官判斷。
對大眾而言,“預製菜”就是一個生活詞匯,而非業內術語。一盤菜如果吃起來溫度不燙、口感軟爛、缺乏“鍋氣”,尤其是到不同門店吃到的味道高度一致,就會被下意識地歸為“預製菜”。消費者並不關心它在工廠裏被加工到了哪一步,隻會從“感官體驗和情感價值”出發,憑借口感、溫度和“鍋氣”判斷,認為“凡是不是廚師從我眼前從頭開始現做的,都算預製菜”。
消費者想要一個知情權
羅永浩與西貝的爭論,是在預製菜行業迅猛發展背景之下,消費者與餐飲企業矛盾的一個縮影。
西貝公布羅永浩菜單具體製作過程“作業指導書”。(圖/西貝)
艾媒谘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850億元,同比增長33.8%,預計2025年將突破6173億元。預製菜已成為家庭餐桌的常見選擇,其便捷性精準擊中了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的痛點。
預製菜產業的興盛源於供需雙側的共同驅動。特別是對於餐飲企業而言,一直麵臨房租、人力成本持續提升的壓力,迫切需要降本提效。預製菜能幫助提升盈利能力,小吃快餐店、連鎖餐廳、主打外賣的餐飲店等是預製菜應用的主要場景。
其實,就像這次討論中很多消費者所說,自己本來並不抗拒預製菜,公眾對預製菜的主要擔憂集中在食材新鮮度、食品安全、口味還原度和消費信息不透明上。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78.1%的消費者反映餐廳使用預製菜未做到提前告知。“預製菜不是不能接受,而是我需要知道我吃的是預製菜。”有網友道出心聲。
貴不是問題,
說不清為什麽貴才是問題
那麽退一步說,如果西貝寫清楚每道菜的來龍去脈,把製備流程、食材狀態明明白白地告訴消費者,就能獲得老鄉雞、蜜雪冰城一般的超絕路人緣嗎?
恐怕也難。
這次風波有一重更深層的矛盾,餐飲的價格與價值是否匹配,就算是貴,也要貴得值。
羅永浩認為這頓飯的價格與體驗並不匹配。賈國龍則回應:“我也是個消費者,咱們憑良心說話,(西貝)真不貴。”
支持老羅的網友認為:“人均一百多吃個加熱包,感覺像冤大頭。”支持西貝的網友說:“帶小孩吃西貝兒童餐挺放心。”“口味主觀,不喜歡可以不去。”
西貝在公開信中說,37年來,西貝始終堅守實心誠意的待客之道。這37年,也是賈國龍“憑直覺做事”“折騰不止”做餐飲的37年,2024年,他曾在社交媒體公開反思:“過去幾年裏,我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遠離了顧客、忽略了員工。”《新周刊》在2024年底專訪賈國龍時,曾經向他提過這樣一個問題:網友對西貝和你最多的評價是什麽?你自己是怎麽看待這些標簽的?
賈國龍。(圖/視覺中國)
賈國龍回答道:“關於賈國龍就是‘嘚瑟’。關於西貝就是‘價貴、量少、難吃’。你看這幾個詞兒疊加在一起,西貝真是那樣,還能在第一陣營?還能健康活著、擁有那麽多顧客?西貝有沒有問題?有。部分菜確實標價是標高了,国产AV蜜桃网站調價。但罵的聲音還停留在五年前。還有人說西貝量少,西貝熱銷的商品全是大盤雞、大饅頭、大花卷、大拌菜,‘大’字開頭。西貝有點小貴是事實,量小国产AV蜜桃网站不承認。”
但品牌有品牌的解釋,消費者總有自己的感受。
於東來在社交平台發文支持西貝。(圖/視頻截圖)
在這個掙錢越來越難的時代,消費市場萌生出一種微妙而普遍的情緒變化——公眾對高溢價品牌越來越挑剔,對平價品牌卻愈加寬容。特別是社交平台上活躍的年輕人,對所有高價產品,幾乎都懷有一種天然的懷疑和輕蔑,“智商稅”的標簽貼一切。
回顧近年的品牌公關事件,從花西子79元眉筆引發的“哪李貴了”風波,到鍾薛高“雪糕刺客”的集體討伐,再到今天西貝的“預製菜”爭議,国产AV蜜桃网站清晰地看到,公眾對於溢價越發敏感和苛刻。
早年的賈國龍和西貝。(圖/視覺中國)
這是消費心理的深刻變化: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代,希望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而且要值當。
從商業邏輯上看,西貝的中央廚房模式是現代連鎖餐飲規模化的必然選擇,預加工食材也符合國家規定。但從消費情感角度看,客單價偏高讓西貝天然站在了不利的公關位置,當消費者支付了高客單價,他們期待的不僅是飽腹,還有現做菜品的鍋氣、餐飲體驗的情緒價值和被尊重的消費感受。“不值”是一種難言標準化的主觀感受,當付出真金白銀的他們感到不值的時候,一切道理都顯得不再有道理了。
《折騰不止》,李翔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4-8
當下,炫耀性消費逐漸退潮,理性消費、價值消費成為主流。從大錢時代到小錢時代,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擺在許多品牌麵前:貴不是問題,說不清為什麽貴才是問題。
從高價餐飲到豪車,從美妝用品到奢侈服飾,越是高高在上的品牌越需要重新證明自身的價值——很顯然,把感動自己的品牌故事再講一遍是不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