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行超過90%的營收來源於中國市場。
文|譚力文
靠著折疊自行車這款拳頭產品,來自深圳的這家企業登上了港交所主板。
9月9日,被稱為“折疊自行車第一股”的Dahon大行科工(下稱大行)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交易,當日開盤價為67.5港元,較49.5港元的發行價大幅高開36.36%。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8日的暗盤交易時段,大行在富途平台的漲幅一度高達203%至150港元。
至9月12日港股收盤日為止,大行股價為55港元,總市值為17億港元。
投資者對於大行的追捧,在更早的認購階段已經“爆表”。本次IPO大行計劃集資額約為3.9億港元,當中僅10%作公開認購。而到了最終的截止階段,大行獲超7500倍超額認購,成為了港股曆史上新的“超購王”。
一手中簽率僅為0.02%,足以顯示出廣大投資者對於大行及其背後戶外賽道的追捧。
在體育大生意看來,大行成為港股新的“超購王”固然與其公開認購數量相對較低有關聯,但不應該忽略其在戶外運動賽道,尤其是在折疊自行車領域占據強大的主導地位不無關係。
自2020年以來,戶外運動市場的整體爆發提升了騎行運動的熱度,參與人數大幅增長。根據《2024小紅書運動戶外行業白皮書》顯示,騎行相關的筆記點擊量已經超過100億。
相對於競技感更重的公路自行車,“身材”相對輕便的折疊自行車更適合大眾在日常休閑場景中騎行。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杭州等城市,折疊自行車甚至變身為潮流單品,成為了消費者的出行單品之一。
創始人被稱為“中國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由韓德瑋在1982年創立的大行,在過去幾年迎來高速增長。其背後正是切中了消費者對於輕量化騎行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現年83歲高齡的韓德瑋,在其41歲時才創立大行。在創業投入折疊自行車領域之前,韓德瑋的工作是在航天與國防領域工作,並曾經參與過阿波羅登月計劃。
大行創始人韓德瑋
韓德瑋自傳中表示自己更喜歡環保衛士、綠色交通踐行者的稱謂,而不是著名的美國航天專家、激光物理學家和企業家。
放棄航天科研工作轉而創立大行,成為了韓德瑋的重要人生轉折點。有媒體甚至把韓德瑋稱之為“中國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按照韓德瑋的設想,原本他隻想將自己的專利授權給鳳凰等自行車廠商,但由於最終未能成功合作,因此韓德瑋便有了自己生產的想法。一家知名的中國折疊自行車品牌,便從1982年開始走向世界。
招股書顯示,韓德瑋持有大行約88.56%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
2024年售出22.9萬輛,營收4.5億元
提到折疊自行車,來自英國的“自行車愛馬仕”Brompton(人稱小布)是行業公認的最頂端品牌之一。
但由於其產品普遍零售價格位居高位,幾乎清一色處於萬元以上的價格帶。因此並不是所有普通消費者都願意支付如此高昂的價格購買一輛小布。
那麽這就提供了讓大行實現快速增長的機會,並幫助這家企業成為全球折疊自行車的“銷冠”。
灼識谘詢資料顯示,按2024年零售量計,大行於中國內地折疊自行車行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26.3%;公司亦位居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首位,市場份額達6.2%。
整個2024年,大行共售出了22.95萬輛自行車。
折疊自行車1000至5000元這幾個價格帶,可以說被大行牢牢占據。招股書顯示,大行將旗下產品劃分為三個價格帶,分別是大眾市場(2500元以下)、中端市場(2500-5000元)和高端市場(5000元以上)。
2500-5000元的中端市場成為了大行的營收支柱,該部分收入占大行總營收的比例達到69.7%。
數據顯示,2024年前9個月,大行在中端市場售出了11.27萬輛折疊自行車,平均售價為2129元人民幣。
而在2023年同期,這一數字為6.61萬輛。這就意味著大行在一年內,銷量翻了接近一倍。
招股書的營收數據表示,大行年營收從2022年的2.54億元人民幣提升至2024年的4.5億元人民幣,自行車業務毛利率從2022年的30.4%提升至32.2%。
隨著騎行市場的增長,大行的目光也不僅僅隻放在折疊自行車領域。“国产AV蜜桃网站以P8等久經考驗的暢銷車型為基礎,再加上新開發的車型,打造出一個全方位的自行車產品陣容,能夠滿足城市上班族、探險愛好者乃至競賽騎手等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大行在招股書中表示。
在中國內地線下市場,大行以經銷商渠道為主。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與遍布中國30個省級行政區的38家經銷商合作,覆蓋680個零售點。而在線上渠道,大行進駐了京東、天貓、抖音及拚多多等主要電商平台。
由中產撐起的折疊自行車市場
體育大生意認為,大行近幾年的高速增長與中產階級群體在戶外運動領域的活躍不無關係。或者可以用更直白地話來形容,中產階級用錢包“撐起”了大行此次IPO。
目前,大行超過90%的營收來源於中國市場。這固然成為了大行實現快速增長的引擎,但從另一方麵來看,單一市場營收占比過高的情況之下,若主力消費者在未來幾年對折疊自行車“祛魅”後,則會讓大行加速陷入增收的困境。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大行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分別為77.9%、93.2%以及93.4%。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戶外運動市場仍然處於增量階段,參與戶外運動的消費者購買力整體向好。從消費水平看,戶外運動愛好者年均消費保持在較高水平。
根據小紅書的《2023戶外生活趨勢報告》顯示,戶外運動愛好者在單個戶外運動項目上的消費年均達2000至5000元,其中騎行人均花費為4033元。
從消費趨勢看,隨著中產階級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休閑時間的增多,參與戶外騎行等運動的人數呈逐年上升態勢,這奠定了大行在中國市場增長的最重要基礎。
此外,騎行文化在國內一些城市逐漸興起,城市中規劃的騎行道越來越多,各類騎行社群活動也頻繁舉辦,“4+2”出行的郊遊方式等,進一步激發了消費者購買折疊自行車的熱情。
日前有關部門發布的《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件中,就繼續強調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發展。
“製定新一輪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以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為依托,差異化發展山地戶外、水上、汽車摩托車、航空等戶外運動項目,推動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意見稱。
體育產業與戶外行業等政策層麵的引導與支持,無疑為大行等專注在戶外運動的相關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政策紅利。體育大生意預見,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短時間內大行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速。
然而,大行也需要警惕激烈的行業競爭。除了傳統的自行車製造商外,一些新興的科技企業也開始涉足折疊自行車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和智能化手段提升產品競爭力。
因此對於大行來說,如何保持國內市場高速增長的同時,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降低單一市場依賴度、繼續提升品牌和產品競爭力,將是其未來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若通過更豐富的產品矩陣打開了海外市場,大行的營收與市值將有望迎來更廣闊的增長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