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協主席馮鞏商演引熱議,相聲表演引關注,行業規範受討論
國慶佳節將至,深圳的舞台上卻似乎少了些喜慶的熱鬧——曲協主席馮鞏領銜的相聲商演,預售階段竟遭遇“寒流”,區區62人的“想看”數據,讓人不禁發問: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在市場化的浪潮中,究竟該如何煥發新生?
這場備受矚目的相聲商演,由馮鞏親自帶隊,匯集了多位活躍在各大衛視春晚舞台上的青年才俊,計劃在深圳為觀眾帶來一場為時兩小時的歡笑盛宴。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略顯骨感。從目前大麥網上的數據來看,觀眾的期待值似乎並不高。票價從80元到680元不等,但“想看”人數卻寥寥無幾,這不禁讓人對演出的市場前景捏了一把汗。

說起馮鞏,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或許更多的是他在春晚舞台上塑造的經典小品形象。自2002年之後,他的演藝重心似乎就轉移到了小品領域,二十餘年的時間裏,他用一個個鮮活的角色,給觀眾帶來了無數的歡樂。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馮鞏其實是正兒八經的相聲演員出身,師承相聲大師馬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與老搭檔牛群珠聯璧合,在春晚舞台上奉獻了《小偷公司》、《亞運之最》等一係列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成為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隻可惜,世事難料。牛群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下海”從政,遠赴蒙城擔任副縣長。這對黃金搭檔的解散,無疑是相聲界的一大憾事。盡管馮鞏後來也在相聲作品中表達過對老搭檔的“埋怨”,但他心知肚明,他和牛群的合作,就像郭德綱和於謙一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失去了牛群,馮鞏在相聲領域的巔峰期也隨之漸行漸遠。

如今,身為曲協主席的馮鞏,肩負著振興相聲藝術的重任。他帶隊舉辦相聲商演,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嚐試。然而,商演與慰問演出有著本質的區別。商演需要觀眾自掏腰包,用真金白銀來買票,對演員的實力和作品的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馮鞏隻是一位普通的相聲演員,舉辦商演無可厚非,成敗得失都由自己承擔。但作為曲協主席,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整個相聲圈的形象,因此,這場商演的意義就顯得格外不同尋常。

進一步分析這場商演的節目內容,国产AV蜜桃网站不難發現,其中至少有三四個節目都是老作品,這些作品早已在各種場合,包括非遺相聲大會、綜藝節目等,多次亮相。換句話說,這場商演很可能是一場“舊瓶裝新酒”的演出。更令人擔憂的是,作為領頭人的馮鞏,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說過相聲了,他身上的“小品演員”標簽,早已蓋過了“相聲演員”的光芒。

此外,選擇在深圳舉辦相聲商演,似乎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相較於北方地區,相聲在南方地區的受眾基礎相對薄弱。深圳的觀眾是否會對這些“老作品”感興趣,是否願意花錢買票觀看,這些都是未知數。
綜上所述,這場由“常年不說相聲的老牌藝人”領銜,帶著一群年輕相聲演員,在“並不那麽喜歡相聲”的南方城市舉辦的商演,似乎麵臨著諸多挑戰。節目是老的,票價卻不低,售票情況也不容樂觀。
當然,国产AV蜜桃网站不能否認馮鞏帶隊搞商演的積極意義。他希望能夠為主流相聲圈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種勇於嚐試的精神值得肯定。然而,商演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取決於作品的質量和觀眾的口碑。隻有創作出更多貼近生活、反映時代、富有創新性的相聲作品,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喜愛,才能讓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在市場化的舞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期待馮鞏和他的團隊能夠用實際行動證明,相聲不僅是老一輩人的回憶,也能成為新時代年輕人追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