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4 來源:風燭殘年網作者:理性愛老詹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修編後的《“三北”工程總體規劃》。這個總體規劃明確了哪些目標任務?
《規劃》提出“三北”工程建設期為1978—2050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已完成兩個階段、五期工程。
“三北”工程第三階段共分三期建設。
其中2021—2030年為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大標誌性戰役。
2031—2050年為七期、八期工程,其中七期工程以全麵鞏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續提高關鍵地區植被蓋度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質增效、整體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為主攻方向。到2050年,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1.9個百分點,林草覆蓋率達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25%以上。
生態建設更加注重興業利民
《“三北”工程總體規劃》提出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並舉,推動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更加注重“提質”“興業”“利民”。專家表示,當前“三北”工程在生態治理思路上已經從單純的生態建設轉變為注重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的係統性工程。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三北”工程不再是簡單追求從數量規模上植樹造林,而是強調科學綠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重在提升生態係統總體的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性,推動森林草原在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多方位聯動,就要求“三北”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兼顧涵養水源、保障糧食安全、創造經濟收益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多目標,實現效益最大化。
專家表示,新時代的“三北”工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通過發展特色林草產業、生態旅遊等,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讓人民群眾從生態建設中受益,推動生態成果全民共享,探索形成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比如可以發展特色林果業,這是最直接的“興業”之路。最近幾年還發展“光伏+治沙”,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要挖掘沙漠的景觀資源,發展生態觀光、沙漠探險、科普教育、休閑康養等新業態。不僅能給當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收入,更能提升區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帶動餐飲、住宿等,實現了“綠起來”“美起來”也讓百姓“富起來”。
生態治理
從“單兵作戰”轉向“全民參與”
《“三北”工程總體規劃》要求,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工程建設和管護,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公益組織等各類主體承擔建設任務。生態工程回報周期長,如何設計激勵機製確保可持續性?
專家表示,我國的生態治理正在從傳統的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單兵作戰”模式,轉向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協同的“全民參與”新格局。這背後是國家對生態治理長期性、係統性和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引入市場機製能夠有效彌補政府投入不足,並為工程建設帶來更靈活的機製、更創新的技術和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盧琦: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麵來具體推動:
一是創新產權與經營權激勵。可以通過授權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複後的產業開發;
二是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要發展木本糧油、特色林果、沙區健康食品,直接創造經濟效益;
三是強化政策與金融支持,政府通過貸款貼息、減免稅收、專項債券、設立產業基金等多元化政策工具,降低社會資本的前期投資成本和風險。從過去我要讓你幹轉變為自覺自願行動,主動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
(總台央視記者 王凱博 陳博)
【編輯:惠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