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中國證券報》13日刊發文章《期貨品種上新加速 築牢風險防護網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文章稱,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品種門類持續增多,體係不斷完善,不僅覆蓋國民經濟多個主要領域,還在對外開放、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等方麵取得積極進展。然而,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期貨市場在綠色品種、科技類衍生品、外匯期貨等方麵仍需進一步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期貨市場品種創新已具備良好基礎,在政策引導、需求驅動基礎支撐下,建議優先推出契合經濟高質量轉型和產業鏈穩定發展的急缺品種。同時,強化監管,實現創新發展與風險控製的平衡,以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能力。
品種創新駛入快車道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截至2025年9月12日,我國已上市的期貨及期權品種達157個,覆蓋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建材、航運、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
與此同時,品種創新力度也在不斷提升。9月10日,膠版印刷紙期貨及期權掛牌交易,標誌著全球首個文化用紙金融衍生品工具落地。6月10日,我國期貨市場首個再生商品品種——鑄造鋁合金期貨及期權掛牌交易。
(9月10日,膠版印刷紙期貨及期權,燃料油、石油瀝青和紙漿期權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新華社發)
此外,還有多個品種已獲得中國證監會同意注冊或在積極推動上市中。例如,7月2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通知,同意線型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月均價期貨注冊。屆時,這將是境內商品期貨市場的首批月均價期貨。7月底,廣州期貨交易所就鉑、鈀期貨和期權合約及相關規則公開征求意見。這也意味著鉑、鈀期貨品種上市臨近,也代表著自工業矽期貨、多晶矽期貨和碳酸鋰期貨之後,新能源期貨家族有望擴容。此外,在6月舉辦的“2025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明確提出,將會同中國證監會研究推進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
一德期貨宏觀戰略部總經理寇寧表示:“創新品種的推出,不僅填補了傳統商品期貨市場空白,還拓展了期貨市場的服務邊界,進一步提升了其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就指數類、服務類期貨品種而言,寇寧稱,相關工具不斷豐富和完善,不僅為產業客戶提供了對衝市場風險的有效工具,還為投資者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資產配置產品。同時,參與者結構的優化會提升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使期貨價格能夠更有效地反映宏觀經濟和行業走勢,進而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為精準的決策參考。
“戰略期貨品種的推出,增強了期貨市場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寇寧表示,企業能夠借助相關期貨品種對衝市場風險,穩定生產經營。這一舉措不僅有助於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而且期貨標準品級的設定還能推動戰略產業升級發展,充分彰顯了我國期貨市場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特征。
與此同時,期貨市場對外開放路徑也不斷豐富,豆油、橡膠等品種期貨結算價授權業務接續“走出去”。截至目前,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的境內期貨和期權品種數量擴容至90個以上。
近年來,期貨市場發展還日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麵,“商儲無憂”助力保障糧食安全,“保險+期貨”助力農戶穩收增收,創新探索了多種“保險+期貨”與其他業態協同融合的助農新模式。在深入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麵,期貨市場也在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據統計,在已上市的商品期貨和期權中,工業品占比超六成。
光大期貨研究所所長助理鍾美燕表示,期貨市場品種結構日益豐富,產業鏈生態逐步趨於完整,有效滿足了不同領域企業的個性化需求。特別是在當前貿易局勢複雜多變、企業風險管理需求顯著提升的背景下,航運、新能源、文化類等相關企業均獲得了更多元化的風險管理工具。
多方聚力開啟創新新引擎
期貨市場創新步伐的加快,得益於政策層麵的大力扶持與精準引導,同時也有賴於各方主體的協同合作。
“製度和政策一直是我國期貨市場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優勢。”寇寧表示,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了我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核心功能定位,為其創新發展提供了頂層指引和製度保障。
寇寧表示,當前期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品種覆蓋多個領域,成交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前列。同時,實體企業對利用期貨工具管理風險的認識不斷深化,這也為我國期貨市場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南華期貨宏觀外匯創新分析師周驥看來,近年來,國內期貨市場在新品種推出、服務國家戰略等領域創新步伐顯著加快,既是市場內生需求的體現,也離不開多方協同推動。
除了與國家戰略在政策層麵緊密結合,我國期貨市場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還具備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的優勢。鍾美燕表示,當前,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品種不斷增多,覆蓋能源、金屬、農產品、航運等多個領域。此外,隨著期貨公司外企股比限製的取消,多家期貨公司已實現100%外資持股。
雖然目前境內市場還未推出外匯期貨,但是結合當前外匯衍生品市場創新實際情況來看,周驥認為,當前境內市場具備“政策引導、需求驅動、基礎支撐”三重創新優勢保障。政策層麵,頂層設計持續賦能。隨著金融強國建設的穩步推進,監管部門對期貨市場創新的支持態度愈發明確。市場需求也為創新提供了堅實土壤。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比如雙向波動特征顯著增強,波動率逐步向主流貨幣水平靠攏,倒逼企業從預測匯率轉向管理風險。同時,企業對非美元的多幣種避險需求逐漸凸顯,進一步為市場創新提供現實動力。此外,基礎工具體係已實現與國際水平同步。目前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已構建起涵蓋遠期、掉期、貨幣互換及期權的多層次產品體係,基礎工具類型與國際市場接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體經濟常規的匯率避險需求。
盡管我國期貨市場發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鍾美燕表示,比如在複雜衍生品定價、交易策略設計以及風險對衝等領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創新品種缺口待精準填補
從海外市場發展來看,其發展曆程、市場特點及交易策略均呈現出鮮明特征,也為國內期貨市場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近年來,隨著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及市場對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提升,海外市場在期貨品種的創新上呈現出綠色化與科技化特征。寇寧介紹,一方麵,綠色與可持續發展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歐盟碳排放權EUA期貨日均成交超過2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碳衍生品市場。另一方麵,科技衍生品發展方興未艾,數字資產衍生品體係不斷完善,半導體期貨市場基礎日益成熟,AI、區塊鏈成為海外衍生品創新的重要方向。
以美國期貨市場為例,鍾美燕介紹,在交易工具方麵,美國通過推出小型化股指期貨,如E-mini 500期貨合約,有效降低了投資者交易成本,並提升了市場運行效率。此外,海外市場擁有廣泛且成熟的量化交易模式,尤其以高頻交易(HFT)為典型代表,已構建起“行為監管+算法透明+風險隔離”的全鏈條監管體係。
參考海外期貨市場的發展現狀,寇寧建議,我國可依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需求,著重布局綠色電力期貨、碳排放權期貨品種;進一步豐富稀土等新能源、新材料領域,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的相關期貨品種,以此提升期貨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能。
鍾美燕也期待與新能源(例如氫能、儲能)、部分戰略性品種(如稀土、鉑族金屬)以及高附加值品種(如半導體材料)相關的衍生品工具能夠盡快上市。
就外匯期貨而言,周驥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持續推進、經營主體需求日益多元化,期貨市場將在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金融風險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期待人民幣外匯期貨等創新產品盡快落地,為境內企業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風險管理工具。
在新品種合約設計方麵,寇寧建議,可適當縮小合約規模,以此降低中小投資者的交易門檻。此外,在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可靈活設定風控措施,並完善保證金梯度製度,以此保障合約平穩上市與順利過渡。
除了期待推出契合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期貨品種,寇寧還表示,近年來,程序化交易迅猛發展,跨境資本流動也日益頻繁,均給期貨市場監管帶來了全新挑戰。未來,在持續推進期貨市場品種結構優化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強化功能監管,借助科技手段為風控措施賦能,從而達成期貨市場創新發展與風險監管之間的有效平衡。
周驥表示:“當前我國期貨市場創新已具備良好基礎。通過政策、市場、機製協同發力,未來必將進一步發揮衍生品市場‘風險管理、價格發現’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