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全球化布局尋求新“鏈力”

在全球產業格局深度調整期,“智造出海”已成為中國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路徑。9月13日,在2025年服貿會期間,“走出去·新機遇:全球化產業合作實踐論壇”在北京首鋼園區舉辦,論壇現場“中國企業‘走出去’鏈融全球服務夥伴計劃”正式啟動,為中國企業突破全球化瓶頸、實現“智造出海”高質量發展搭建起全新服務平台。
從單點布局走向生態共建
“如今的‘走出去’,不再是低端產能的簡單轉移,而是高端製造能力、全鏈條服務能力與整體解決方案的輸出,這些能力的全球拓展,本質上是技術硬實力、標準話語權、生態協同力與本地化運營能力的綜合比拚。”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會長高元元在論壇中表示,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全球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從“產品出海”到“智造出海”,從“單點布局”到“生態共建”,這是中國智造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節點。
數字經濟作為“智造出海”的重要支撐,其發展態勢與潛在挑戰成為論壇熱議焦點。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在致辭中表示,當今世界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目前變亂交集的國際形勢增加了不少的確定因素。據有關方麵統計,全球數字經濟規模2024年已經達到50萬億美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40%。數字經濟為傳統製造業和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然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挑戰。陳健指出,麵對各國經濟科技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數字鴻溝、數據跨境自由流動與數據安全的矛盾突出、數字經濟的環境足跡問題顯著等,需重視並解決,才能推動國內外數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智造出海”築牢根基。
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始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而不斷推進,最初“走出去”主要是成本驅動、資源獲取,到後來通過並購、投資實現了市場和技術的獲取。
而當前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提出新要求。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錢克明分析,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動機與環境已發生顯著轉變:一方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動機更加多元化,尋求海外市場的增量空間,要素全球化成本的差異推動企業在海外布局生產製造,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獲取先進的技術,掌握核心資源,特別是規避貿易壁壘等等,日益成為企業“走出去”的動機。另一方麵,未來五年,企業國際化麵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具象化挑戰。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企業“走出去”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顯著上升,企業國際化所麵臨的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穩定的可預期的全球化的環境,而是碎片化的競爭性與不確定性高度疊加的局勢。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一級巡視員李永軍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商務部將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係,依托中央部門、地方政府、駐外使領館、全國性行業商協會組織、海外中資企業商會、專業服務機構等服務力量,從建立服務平台、發布公共服務產品、構建海外服務網絡等方麵提供更加全麵的海外綜合服務。同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充分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推動傳統產業“製造”轉型。希望企業在大數據、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領域對外投資布局,不斷擴大應用模式和場景覆蓋,加強相關領域國際研發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要素資源,加快成長為全球“智造”領軍企業。
巴西駐華大使高望表示,當前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巴關係是穩定和信任的強大支柱,中國在巴西的投資覆蓋基建、製造業、技術、農業等多元行業,既體現中國對巴西經濟潛力的信任,也彰顯兩國關係中的相互尊重與信心。同時,巴西正推進新增長加速計劃(PAC)與新工業計劃,這與中國“智造出海”的戰略重點高度契合,中巴兩國可以一起抓住機會,帶來更多合作機遇。
以合作破解變局挑戰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智能製造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產業升級、全球產業合作的核心,但是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會麵臨關稅、各國之間規則法律標準方麵的差異,還會麵臨資金方麵的困難,如何讓企業更順利地出海也麵臨一些挑戰。通過搭建平台促進合作,破解障礙,成為破局路徑。
在本次活動上啟動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鏈融全球服務夥伴計劃”,正是平台支撐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關鍵載體。
據了解,該計劃首期推出六項實務服務項目,包括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對接交流活動、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配套交流活動、第十一屆格魯吉亞—中國新疆商品展覽會、第十四屆烏茲別克斯坦—中國新疆商品展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地方政府雙向合作論壇以及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公共采購(UNIPP)實務培訓,從政策對接、市場拓展到人才培養,為企業提供了“一站式”的出海支持。
隨著計劃落地,中國企業“智造出海”將進一步打通資源整合、規則協同、人才流動的關鍵環節。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機遇期,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推動區域規則協同與人才流動,支持中國企業探索海外市場可持續發展路徑,促進產業能力與世界價值鏈的深度融合。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周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