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預製菜風波”過後,還給消費者“明明白白”的餐飲環境

海報新聞評論員 劉瑞琪
9月10日,羅永浩微博發文公開吐槽“西貝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麽貴”,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強硬回應“按國家規定,西貝門店沒有一道是預製菜”,雙方就預製菜問題“交戰”好幾個來回。一邊是不少人都吃過的連鎖餐飲品牌,一邊是極具聲量的網絡大V,這場“隔空battle”的相關熱度一直在社交網絡居高不下。
在這場風波中,一部分消費者力挺羅永浩,在其評論區吐槽西貝菜品定價貴、餐廳是否使用預製菜存疑等;另一部分消費者則用相對理性的態度關注預製菜本身,探討“預製工藝”在餐飲行業的特殊性。那麽,究竟什麽樣的菜算預製菜?
按照2024年六部委的定義,預製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連鎖餐飲企業廣泛應用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製作並向自有門店配送的淨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應當符合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不納入預製菜範圍。很明顯,消費者認知的預製菜,和行業內、國家規定的預製菜,是兩個概念,這種認知偏差是本次“預製菜風波”中導致爭議的核心問題。
在大多數消費者理解裏,隻要不是新鮮現做的,都算預製菜。“合規”不等於“合理”,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會拿著規定去餐廳咬文嚼字。保質期18個月的烤魚、保質期2年的羊排、西蘭花......去餐廳吃飯,即已經為“新鮮”支付了溢價,如果所謂的“現炒”隻是把冷凍食材加熱、回鍋,“預製菜”以“現做菜”的價格出售,當價格與價值不匹配,消費者就要重新打量這頓飯究竟“值不值得”。
消費者花了錢,至少要吃得明白,正是所謂“不怕你預製,怕你不告訴我”。回歸到本質,消費者其實關心的是食品是否安全、健康、美味,是否物有所值。並且,消費者對於是否是預製菜,應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無疑,這場討論暴露出了預製菜行業標準的模糊地帶,因此標準明確、信息公開,可能是這場風波最好的解藥。
據報道,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屆時,預製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也將首次納入強製信息披露範疇。當“明示”落了地,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才真正“有法可依”。如果這場“預製菜風波”能夠成為推動餐飲行業標準化、透明化的重要契機,還給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的餐飲消費環境,也未嚐不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