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圖片來源於共享聯盟·紹興
在層巒疊翠的霧連山深處,浙江紹興宋六陵考古傳來新驚喜:宋六陵北陵區發現首座帝後陵“石藏子”。這是考古人員在宋六陵範圍內發掘的第七座皇家陵墓墓室,意味著史書記載中“七帝七後”共十四陵的宏大格局,已有一半重見天日。
“石藏子”——這個來自南宋的稱謂,指的是當時帝後陵寢中以石構築的核心墓室。此次新發現的陵墓位於編號為“7號陵園”的區域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自今年初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該區域展開係統性考古發掘。
走進考古現場,7號陵三麵環山,坐西北、朝東南,環境十分優美。目前顯露的“石藏子”規模宏大,占地麵積達100多平方米,三側石條邊界已清晰可見,另一側仍靜伏於茶園之下,等待揭開最後一層神秘麵紗。
“從形製、規模等目前掌握的資料判斷,這應當屬於帝陵等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宋六陵考古項目負責人李暉達介紹,7號陵“石藏子”的規格與之前發現的1號陵等大型“石藏子”相同。考古人員已在陵墓一側發現了長回廊結構,推測陵園應為對稱布局,兩側皆有回廊環繞。其四合院結構在南麵的茶園裏,建築向南延伸。7號皇陵結構規模龐大,後麵應存在獻殿、龜頭殿等建築基址,目前茶園下方仍保存著大量建築遺跡。
考古現場。圖片來源於共享聯盟·紹興
據介紹,南宋皇陵建設遵循北宋皇陵堪輿思想和營造製度,采取東南高、西北低選址的營造方式。到了南宋中晚期,皇陵葬到北麵山地,這裏的地勢北高南低,陵園營造方式要適合南方的山水環境,這是一個很大的調整,其營造皇陵的方式,既講究傳統的繼承,也適應實際地形地貌的使用。
考古發現,從1號陵開始,南宋皇陵建築越來越複雜。7號陵“石藏子”周圍發現有磉墩,並發現回廊結構。7號陵上宮建築基址清晰,前後整體風貌清晰,周邊已發現4個石磉墩,基本構成單獨一個大開間建築,與文獻記載的石藏龜頭殿結構基本一致,堪稱完整的皇陵上宮建築標本。
自2012年啟動係統考古以來,宋六陵考古工作取得一係列重大成果。2021年10月,它成功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成為紹興唯一一處“十四五”國家大遺址。眼下,考古團隊正繼續推進發掘與研究,下一步將尋找與7號陵配套的下宮建築及可能存在的後陵遺跡。
隨著探方不斷延伸,茶園之下,還有更多的建築布局、營造細節,等待被發掘和講述。
潮新聞共享聯盟·紹興 周能兵 記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