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運輸、田間地頭、醫療養老……AI步入千行百業
新華社上海9月11日電(記者桑彤、杜康)機器人翻越崎嶇高地,操作電箱閘刀,安插火藥雷管,甚至還在廢墟中成功救出“嬰兒”。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9月10日“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展區舉行的AI科創賽——“機器人職業技能表演賽”上的真實畫麵。近年來,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前沿科技已步入千行百業,許多展示項目已經有了實際商用案例。
9月10日拍攝的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科技展覽區外景。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9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舉行,共設置10000平方米科技展覽、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吸引了近200家企業參展,超30項科技新品亮相。
在“機器人職業技能表演賽”上,四家具身智能廠商的機器人輪番登場,在模擬真實工業與救援場景的高難度任務中展開角逐,比賽設置了工業巡檢、高危作業、危境穿越、應急救援四大類。
工業巡檢環節,機器狗精準完成開關門、識別按鈕、拉閘報警等電箱操作六大動作,並通過多模態傳感器掃描生命信號、清除石塊,最終穩穩救出仿真嬰兒;機器人挑戰模擬礦洞爆破任務,將火藥芯精準插入雷管及狹窄礦洞,盡管出現一次手滑,但機器人經過調整後最終實現毫米級精準操作。
目前很多水電站建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為了節省人力損耗,需要安排機器人進行安全檢查,其中,精細操作仍是普遍痛點,這也成為此次大賽“賽點”之一。大賽評委表示,之前很多比賽更多聚焦在機器人單維度技能的比拚,隨著人形機器人進入場景落地階段,聚焦“真問題”“真場景”尤為重要。
9月10日,工作人員(中)向參觀者介紹一款具備觸感反饋功能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外灘大會現場還展示了四大機器人組團——張江機器人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合肥科大矽穀、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共同打造“機器人小鎮”。無人機運輸檢測醫療樣本、農業無人機噴灑播撒、機器人醫療養老……諸多場景應用為国产AV蜜桃网站展示了“人機共生”的未來圖景。
空海易行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低空運營總監王國友介紹,偏遠地區醫療樣本送檢耗時久,容易延誤診斷,無人機運輸提升時效超70%,可實現“鄉級采樣—市級檢測”當日達,公司已在甘肅蘭州、重慶、山東德州、浙江金華等地進行考察。
在農業領域,複旦大學伏羲氣象大模型可精準預報未來15天逐小時天氣,次季節大模型可提供進行未來60天的值預測,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而極飛智能農場展台的無人飛機、無人車、智能水肥管理係統等設備借助精準定位、智能決策與實時遠程控製,極大降低人力依賴、投入成本,助力農戶增收。
9月10日,工作人員(左)在向參觀者介紹AQ健康醫生的人工智能產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養老和醫療健康是備受關注的智能應用場景之一。複旦大學“光華一號”康複機器人具備攙扶老人行走、協助起床等功能,並通過類腦啟發算法實現喜、怒、哀、樂四種表情模擬,還能通過舌診、麵診對參觀者進行體質辨識;在傅利葉智能康複港展台,ArmMotus™ EMU三維上肢康複機器人能模擬治療師的手法,在三維空間內實現更輕便柔順的上肢康複訓練。
腦機接口技術讓人們看到技術溫情的一麵。以傳感器接收神經電信號,用AI能力將電信號轉化為精巧的操作指令,在強腦科技展區,工作人員在機械手的幫助下流暢彈奏鋼琴。該名工作人員多年前失去一隻手臂,如今可以通過仿生手完成騎車、彈奏樂器等各類操作。前不久,他還拿到了駕照。
“真正讓AI落地幹活,現在還在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前夜。這個時代非常激動人心。”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說,AI時代非常公平,隻要聰明,願意做事,荒漠中終會長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