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近年來,大學生社交的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曾經“同吃同住同玩”的“黏人”關係似乎逐漸被“輕社交”取代。比如,《半月談》曾以《睡在我上鋪的不再是兄弟,而是“陌生人”?》為題,報道了學生之間人際關係發生疏離的現象。當代大學生是在回避深度關係嗎?這背後隱藏著何種心理動因?
大學生從“膩歪”模式到“輕社交”模式的改變,呈現新的成長規律。人類天生渴望聯結,連遠古時代的原始人都忍不住在篝火旁竊竊私語。《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書提到,社交能讓原始人知道哪裏有獵物、果實,哪裏有危險。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合作是国产AV蜜桃网站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關鍵。
雖然建立和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已成為人類的基本動機之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時期對新奇麵孔和情境的好奇,會逐漸演變為青春期的敏感與退縮,尤其對那些過度關注他人負麵評價的人來說,社交退縮是一種自我保護。我深刻地記得,由於高中時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對周圍人的興趣愛好也接觸不多,我總是害怕被嘲笑、被視作異類。進入大學後我依然羞澀畏縮,無論是學院新生破冰還是社團招新活動,我都習慣了在熱鬧的人群中選擇後退。
“Z世代”大學生是曆史上首批“數字原住民”,其社交行為受到了網絡的深刻影響,網絡重構了大學生對“關係”的認識。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幾年前發起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9%的大學生每天都會使用社交媒體,其中23%的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7小時。過去的大學生靠同桌、室友、社團夥伴等關係自然熟絡起來,而如今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很多都在線上完成:新生群聊得熱火朝天,招募“考研搭子”的帖子能讓兩個陌生人成為閨蜜,“cos委托”視頻能讓相隔千裏的人線下奔現成為“一日情侶”……“搭子”已成為最輕量級的社交單元。這種“輕社交”捍衛了大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既有邊界感,又滿足悅己心。
然而,大學生的新型社交方式也不總是悅己宜人,有人因為小組作業匯報沒人兜底,隻能獨自在深夜一邊崩潰一邊做幻燈片;有人因為獎學金、競賽、保研等與室友比拚,寢室關係微妙;有人在遊戲中與賽博夥伴親密無間,卻在聯誼活動中如坐針氈……不少大學生就直言,自己存在輕微“社恐”。
那麽,大學生該如何調整心態,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節奏呢?
首先,大學生要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循序漸進地體驗社交的意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提到,“如果一個人跟他人切斷聯係,固執地獨自麵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他勢必會走向死亡”。當国产AV蜜桃网站遭遇挫折時,国产AV蜜桃网站渴望被安撫、鼓勵和支持;當国产AV蜜桃网站收獲成功時,国产AV蜜桃网站期待有人可以分享喜悅。“I人”“淡人”等敏感、害怕被拒絕的大學生,可以先從“搭子”、線下興趣小組等安全的“輕社交”“弱關係”開始,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找到社交的信心,體驗支持感與歸屬感,再逐步發展為深度關係。
其次,為關係鬆綁,降低對社交的期待。基於全國32282份大學生戀愛、婚姻和生育觀念調查問卷數據樣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茅倬彥教授團隊分析發現,53.86%的大學生有戀愛經曆,約25%的大學生既沒有戀愛經曆也沒有戀愛意願。一些受訪者向往美好的戀愛、希望步入婚姻,但又害怕承擔生育成本,不希望婚戀“捆綁”自己未來的人生。當大學生帶著功利心去交友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過高的期待也會讓異性產生壓力、望而卻步。真正舒服的關係是鬆弛的、有邊界的,要學會更多去關注當下的感受與共鳴。
最後,合理使用網絡,保證一定程度的線下社交。網絡中的點讚和評論並不是現實社交的“平替”,沉迷網絡者反而更容易感覺到孤獨。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拓展”自己的社交,比如線上報名參加感興趣的線下活動,或是先和網友聊天,熟悉後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如此,才能建立真實的人際鏈接。
大學不是“單機遊戲”,長期“輕社交”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願大學生在享受自由空間的同時,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節奏,在精彩的大學旅程中獨立而不孤行。(黃彬彬)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9月12日 05版
【編輯:王琴】
</p>{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