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學校老師迎來教師節 暴風雨中他們詮釋最動人守護
今天是第41個教師節。在今年夏天的極端強降雨天氣中,一群紮根山區的老師默默守護著校園。新學期開啟,青山伴書聲,一座座校園,因為老師們的用心守護而變得更加溫馨。
孫立娟 密雲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校長
築起“第二個家” 溫柔撫慰孩子
經曆過風雨,希望孩子們都能在陽光下健康茁壯成長。
青山環抱,晨風吹拂,密雲區馮家峪鎮中心小學傳來琅琅讀書聲。校園煥然一新,重鋪的操場平整開闊,修好的食堂窗明幾淨,宿舍的床鋪幹淨整潔……曾經被洪水侵襲的痕跡已難覓蹤影。唯有4處“水位線”標牌,見證了老師們連日的堅守與奉獻。
時間倒回7月,極端強降雨讓馮家峪鎮中心小學浸泡在洪水中,一度斷水、斷電、斷路。“得趕緊回學校看看!”校長孫立娟的心一直懸著。7月30日,沒等路完全修通,她就同其他兩位老師一起往學校趕。“路搶通一小段,国产AV蜜桃网站就跟著往前挪一小段。”趕到學校時,她望著眼前的場景足足愣了5分鍾:滿院的淤泥,混著衝來的雜物,十多天前還整潔有序的學校,全變了樣。
來不及難過,孫立娟趕緊朝著學生宿舍跑去:“先去看看孩子們!”學校成為避險群眾及應急搶修人員安置點後,有受災學生和家長也住了進來。
一進宿舍,孫立娟就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麵孔。她走過去,溫柔地撫摸著其中一個孩子的頭輕聲安慰:“家裏人都在這兒陪著你,對不對?”見孩子點頭,她又說:“別怕,學校就是大家的另外一個家,現在咱們又回到這個家了。你看,遇到困難了,這麽多人在關心、幫助咱們,過不了多久,就能像以前一樣在教室上課、在操場玩耍了。”看見孩子們的眼神漸漸亮起來,孫立娟心裏踏實多了。
“難受歸難受,9月開學不能耽誤。”當晚,孫立娟組織相關教職工商定了清淤工作同步推進的方案,並在教師群發起倡議,組成“黨員突擊隊”搶修校園。從第二天起,每天都有20餘名教師準時到崗,和搶險救災人員一起鏟淤泥、搬物資。有救災人員深夜才返回安置點,沒有鋪蓋,老師們抱來自己的被褥;孩子的床單被罩被洪水衝沒了,老師們趕緊想辦法湊齊,讓孩子能睡個安穩覺;為服務保障安置工作,學校開放一切可利用的空間,把能調動的資源全用上。
“安置工作結束後,国产AV蜜桃网站對校園進行了全麵消殺,為宿舍更換了全新床墊。還為學生準備了水杯、書包,作為新學期的禮物。”看著校園一點點地恢複原樣,孫立娟想到,除了環境的重建,“心理重建”更重要。於是她和老師們在教學樓大廳布置了一場圖文並茂的紀實展覽,記錄校園搶險救災的經過。
展覽中,一張張照片,定格老師們為保障學校如期開學加班加點的情景。“国产AV蜜桃网站的開學第一課就是在這裏上的,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經曆過風雨,希望孩子們都能在陽光下健康茁壯成長。”孫立娟說。
張東春 延慶區四海中心小學總務主任
日行兩萬步 隻為歡聲笑語滿校園
你們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的,就是老師最大的幸福。
“張老師,教師節快樂!您辛苦啦!”最近兩天,延慶區四海中心小學總務主任張東春在課間巡視校園時,總會收到孩子們的熱情祝福。
“你們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的,就是老師最大的幸福。”他笑著回應。
放眼校園,溫馨的歡迎標語、五彩的風車裝點著操場;幹淨整潔的教室裏,擺上了新桌椅,更新了多媒體設備;食堂升級,供水設備經過消殺……看著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張東春很欣慰。1個多月前的情景,仍曆曆在目。
7月26日淩晨,延慶區四海鎮暴雨如注,大水湧進四海中心小學。已經在學校值守了3天的張東春,抓起安全帽就衝進雨幕。
“東圍牆垮了!快拿警戒帶!”張東春邊跑邊喊,組織防汛隊員拉設警戒帶。他又蹚著泥水,用手搬開擋路的磚石,“得趕緊清出通道,不然二次降雨更危險。”暴雨過後,四海中心小學裏到處都是淤泥,張東春迅速帶領大家對校園進行清淤。
開學前的那些日子,總務處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深夜,張東春一邊忙著統計受損設施,小到一桌一椅,大到圍牆重建的材料規格,都逐一登記在冊;一邊忙著對接區教委協調的設計、造價公司,連夜完善重建方案。
開學後,張東春的身影依然活躍在校園裏,檢查圍牆重建進度、查看屋頂防水情況。每天從早到晚,他都要巡查校園的每個角落,來來回回走上兩萬步。“今年是我從教的第29年。山區校條件相對艱苦,我當過班主任,還教過數學和體育。現在雖然不教課了,但孩子們的衣食住行依然是我心中的頭等大事。”張東春說。
如今,四海中心小學的東牆外,250米長的新排水溝的設計方案已確定,教師宿舍屋頂的防水層修繕即將開工。張東春的腳步停不下來,“守護校園安全,就是守護孩子們的未來。”他的話樸素又充滿力量。
秦建利 懷柔區琉璃廟鎮中心小學總務主任
守好大本營 盼娃早日歸
我在這兒給大家守好大本營,期待孩子們早日回來。
開學有幾天了,看著空蕩蕩的校園,懷柔區琉璃廟鎮中心小學總務主任秦建利心裏有些空落落的。“每年這個時候,校園裏肯定是熱熱鬧鬧的。今年瞅不著學生,我還真是有點兒失落。”但轉念一想,自己掛念的45名學生正在設施先進、寬敞的學校順利開啟新學期,他的語調又積極起來,“我在這兒給大家守好大本營,期待孩子們早日回來。”
這個新學期之所以特別,要從7月下旬的暴雨說起。
“7月26日雨還不太大,7月27日給家裏父母和學校打電話就已經打不通了。”秦建利生在琉璃廟鎮、長在琉璃廟鎮。當時恰好在房山辦事的他,放心不下住在懷柔北部山區的父母、更放心不下學校,一遍遍地給認識的人打電話。終於,他得到了確切消息:懷柔北部山區已嚴重受災,水電網全斷。“7月28日我就想開車上山去看看,走到半路被攔下了。當天天仍陰著,有暴雨預警,非救援人員禁止入山,擔心路上出現塌方。”
8月初,秦建利終於見到了雨後的校園:門口保安室的防盜門被擠破了,門上的玻璃碎了一地;核心機房等多個區域遭洪水沒頂,水位最高的地方有2米多;院牆、庫房、廁所多處倒塌……他沒有時間過多感傷,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迅速投入校園的恢複工作中。
“我在學校待了28年了,從學校建樓我就在這兒了,哪裏有管線、哪裏有插座,校園的布局我都門兒清。”作為學校的“大總管”,秦建利責無旁貸地成了清淤車的人工導航。找不到合適尺碼的雨靴,他隨便套上雙拖鞋一幹就是大半天。“那腳踩得真是沒法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協助專業人員將大範圍的淤泥清走,秦建利馬上進入室內盤點受損物資:食堂得重建,門窗要重裝,機房設備得全換……越清點,他越著急:“校園損毀太嚴重了,孩子們能如期開學嗎?”
就在這時,好消息傳來: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統籌區內教育資源,以“遷址辦學、按需安置”為核心思路,為學校的45名學生量身定製就讀方案,一場充滿溫度的接力悄然展開。
秦建利心裏踏實了。
新學期伊始,雖然掛念著孩子們,但他還沒來得及去學生就讀的新校園裏看看。“太忙了,真是沒空。”他掰著手指數了數接下來的工作:一樓被洪水浸泡的教室要重新刮白,院牆得“扶”起來,線路還沒捋順……正和記者聊著,秦建利又被叫走了,“今天要把操場衝洗幹淨、消毒……”
“今年教師節打算怎麽過?”記者問出最後一個問題。“先把手上的活兒幹好!”秦建利期待著,自己的每一點努力,都能讓孩子們早一點重返校園。
本報記者 李祺瑤 牛偉坤 金瑤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張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