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光頭大叔走紅,年老體衰、老來瘦說法未必成立!

近日,一位IP在遼寧的69歲光頭大叔在視頻號上走紅。視頻中的他正步鏗鏘、連續翻騰穩如鬆、空中一字馬、側空翻跳水,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嗬成。點讚、轉發量均突破10萬+,網友紛紛盛讚“老當益壯”,也有人暖心提醒:年紀大了要悠著點來。

這位大叔的精氣神,打破了国产AV蜜桃网站對於“年老必然體衰”的刻板印象。即使頭發花白、皮膚鬆弛,人也完全可以擁有強大的肌肉力量、出色的平衡能力和協調性——年老,未必與衰弱畫等號。

但国产AV蜜桃网站卻常常看到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年方五十,就已走路變慢、容易疲勞、體重莫名下降;有些長輩長期不願出門、活動減少、成天懶洋洋,家人以為隻是“年紀大了,是正常現象”,事實上,這很可能是衰弱在悄然逼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李天瑯介紹,衰弱並非年老的必然結果,而是一種體現身心功能下降的綜合征,更是一種需要及早識別和幹預的信號。

年老不等於衰弱

“老來瘦”並非福氣

衰弱是一種狀態,而非一種特定疾病。

《中國老年衰弱診療專家共識》指出,我國65歲以上人群衰弱患病率達10.7%,80歲以上超過30%。

“臨床上,国产AV蜜桃网站經常見到60歲的人比70歲的人更脆弱,區別就在於是否進入衰弱的狀態。”李天瑯介紹,衰弱的核心是軀體功能的“超速”退化,其關鍵信號包括體形消瘦、肌肉減少、力量下降、活動能力降低、疲勞感增加等。這類老人更容易跌倒、發生感染,甚至逐漸失能。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推崇“千金難買老來瘦”,認為體重輕是健康的表現,其實是一個常見誤區。實際上,過度消瘦往往意味著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此前有位68歲老人,半年內體重下降了 5 公斤,家人起初以為“瘦一點挺好”,結果檢查發現老人已處於衰弱中期。

這種非自願的體重減輕和肌肉流失,往往與“肌少症”(肌肉減少症)密切相關——它被看作是衰弱發展的“核心引擎”,其診斷標準包括肌肉量減少、握力或步速明顯下降。它不僅會增加跌倒風險,還會影響機體代謝,增加糖尿病和心衰的發生概率。很多老年人的“最後一次骨折”,也可能是衰弱帶來的肌肉支撐力量不足和平衡能力下降所致。

在浙大二院老年醫學科,數據顯示門診老人中約有20%存在不同程度衰弱,其中很多人並未察覺。

“長期偏瘦、平時活動較少的人群衰弱風險更高,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病或近期住院的老年人,更需要提高警惕。”李天瑯提醒,例如老人在摔跤後康複期間,活動量減少、逐漸消瘦,家人往往誤以為是“正常恢複過程”,而忽略了衰弱可能已經發生。

衰弱不隻發生在高齡段

50歲後就要開始警惕

那麽,衰弱是否僅發生在高齡階段?答案是否定的。50歲以上群體中,由於慢性疾病或腫瘤、手術應激、長期焦慮、營養不良等因素,衰弱問題完全有可能提前發生。

55歲的王女士(化名)是一位家庭主婦,因家中瑣事連續數月無法安然入睡,有時甚至徹夜難以入眠。漸漸地,她食欲下降,走幾十米就感到氣喘,周圍人都說她“瘦脫了形”。在子女的強烈要求下,王女士來到老年醫學科進行評估。一係列檢查並未發現器質性問題,卻提示她因長期情緒困擾已提前進入衰弱狀態,小腿圍甚至隻有32厘米。

“一般,從50歲起国产AV蜜桃网站就要警惕衰弱的跡象。”副主任醫師張若煜表示,“應積極防控慢性疾病,避免盲目減肥,保持適度體重和肌肉比例,堅持規律運動,並定期進行包括功能指標在內的體檢。”此外,尤其要關注體重、步速和握力的變化。

至於是否存在衰弱風險,家庭自測可以提供一個大致參考。首先,使用家用握力器測試,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握力小於18公斤需警惕肌肉減少症;其次,從站立起步開始計時,正常步速行走6米,如超過6秒,可能存在步態或平衡能力異常;第三,測量小腿圍,男性小於34厘米,女性小於33厘米,也提示可能存在肌少症風險。

除了這些客觀測量,一些係統性的篩查工具也能幫助識別衰弱風險,例如國際常用的PRISMA-7老年衰弱篩查問卷。該問卷由 7 個簡單的“是”或“否”問題組成,如是否經常依賴他人協助,是否用輔助器具等,專門用於快速識別社區或門診環境中虛弱、高齡老人出現不良健康結局的風險。如果總分大於等於3分,則篩查結果為“陽性”,這表明該長者存在高度衰弱風險,需要接受更全麵的老年綜合評估,以確定具體問題並製定幹預計劃。可以說,PRISMA-7就像一個高效的“初篩網”,能幫助醫護人員從大量老年人中快速找出那些最需要被關注和進行詳細評估的高風險長者。

目前,浙大二院網絡醫院提供涵蓋軀體功能、營養、認知、心理等多達75個維度的老年綜合評估係統,可用於早期識別衰弱及相關風險。

七成衰弱可逆轉

做到這5步實現“逆齡生長”

幸運的是,據相關統計,70%的衰弱前期人群可通過幹預逆轉。

70歲丁阿姨(化名)令張若煜印象深刻,她曾深陷衰弱困境:半年內體重下降十多斤,走路慢、上樓喘,經常無精打采。經過初步衰弱評估,她已進入衰弱中期,PRISMA-7 問卷有 4 個“陽性”。子女得知後非常重視,立即安排定期陪伴,鼓勵她每天快走、做抗阻訓練、跳廣場舞,丁阿姨的康複、心理、社交三方麵的目標得以達成。

與此同時,老年醫學科團隊根據慢病控製情況,優化了她的部分用藥,減輕了藥物對肌肉代謝的不良影響,並為她定製了三餐菜單,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令人驚喜的是,短短三個月,丁阿姨的握力明顯增強,體重穩步回升,氣促現象消失,整個人也變得開朗起來。

“衰弱沒有分級,但處置病情的手段是分級的,對於慢性疾病、腫瘤患者等特殊群體,蛋白質攝入量有更精準的考量,再設計個性化的康複訓練和營養支持,必要時可補充蛋白粉或醫學營養製劑。”張若煜說,對於咀嚼功能下降的老人,肉類可采用燉、蒸等方式烹製得更軟爛,如獅子頭、蒸肉餅等,做到爛而不失營養。吃對蛋白質、科學運動、心理防護、用藥管理和全家聯動,這“逆齡生長”5步法落到實處,完全有可能延緩甚至逆轉衰弱進程,越早行動越受益。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