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發表
電話手表進學校,管理要更人性化(民生觀)
對於電話手表,分類管理、疏堵結合,不失為更人性化的方式
最近,中小學迎來新學期。在廣東深圳,有家長建議教育部門禁止中小學生帶電話手表等電子產品到學校,引發網友熱議。
家長的初衷可以理解。如今的一些電話手表,不僅可以通話、定位,還具備玩遊戲、刷視頻等娛樂功能。過度使用電話手表,不僅分散學習注意力,還可能帶來視力下降、消費攀比等問題。
然而,學校完全禁止電話手表也不現實。電話手表通話、定位等基礎功能可以讓家長掌握學生動向,及時取得聯係。雖然不少學校已設立校內公共電話、開通班主任熱線,但在學生獨自上學放學等脫離學校的場景中,如遇突發狀況,電話手表在保障安全方麵確有積極作用。
管理電話手表,很難一禁了之。對於該家長的建議,深圳龍華區教育局回複中提到的分類管理、疏堵結合,不失為更人性化的方式。
分類管理,關鍵在於差異化施策。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一管理。電話手表雖與手機有差異,但部分款式功能完備程度已經趨近手機。學校必須明確課堂上嚴禁使用電話手表的底線。
在此基礎上,學校可探索分類管理模式:對僅具備基礎功能的電話手表,結合使用場景明確規範,如進校後上交統一保管,放學時再發還;對帶有娛樂功能的電話手表,可參照手機管理要求限製入校,或要求在校期間設置權限,隻保留基礎功能。
疏堵結合,管理之外還需引導。與其“一刀切”將電話手表拒之門外,不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學校、家長應培養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健康習慣,提升他們的自控力。
行業主管部門也應根據中小學生群體的使用需求,推動企業優化電話手表等電子產品的功能,以更好適配學校場景。家長在選購電話手表時也要嚴格把關,按照需求謹慎選擇帶有非必要娛樂功能的產品。
家長的建議,應成為優化中小學生電子產品使用管理的契機。通過各方努力,找到保障教學秩序與滿足聯絡需求的平衡點,最大程度減少電話手表對中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負麵影響。(李祉瑤)
【編輯:於曉豔】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