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4 來源:昊天不吊網作者:裸奔的螞蟻~周道
北京9月12日電 在首個全國科普月啟幕之際,由中國廣電聯合會科普視聽宣傳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科影發現紀實傳媒、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規劃院聯合承辦的“紀錄片科普視聽融合傳播學術研討活動——科學紀錄片《西拉沐淪》IP價值與融合傳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研討會現場圖
作為一部聚焦生態係統的科學紀錄片,《西拉沐淪》於“兩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頻道(CCTV-9)播出。該片曆時三年拍攝,以“河流為脈、生態為魂”,不僅係統呈現了西拉沐淪河從源頭到入海口的地理風貌與物種多樣性,更通過微觀視角解構了生態係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的科學規律,讓觀眾在領略自然之美的同時,讀懂生態保護的深層意義。
本次研討會,旨在深入剖析科普內容創作、總結多平台傳播中的實踐經驗,讓優質科普內容更廣泛、更高效地觸達公眾,助力提升全社會生態科學認知。與會學者、科研專家、紀錄片專家等嘉賓,與創作團隊圍繞四集生態紀錄片《西拉沐淪》展開了深度研討,從生態、科學、藝術、傳播等多維度解碼作品創新實踐,為科學紀錄片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的方向。
以“兩山理念”審視《西拉沐淪》IP的生態價值
科學紀錄片是連接生態保護與公眾認知的重要紐帶,《西拉沐淪》以影像為載體,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具象化,其生態價值得到與會嘉賓高度認可。
中國廣電聯合會科普視聽宣傳專業委員會會長孫蘇川表示,科學紀錄片是連接科學與公眾、自然與文明的重要橋梁。這次研討會希望搭建“產學研用”的交流平台,匯聚媒體、學界、產業界的智慧,從IP開發、融合傳播、科普價值轉化等維度,提煉可複製的方法論,探討科學紀錄片如何適配新媒體生態,找到讓科普內容“既傳得開、又留得下”的路徑;讓科普視聽內容真正成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規劃院副院長滕勇表示,本次研討會希望能拆解《西拉沐淪》從IP開發到融合傳播的成功邏輯。以這部作品為起點,凝聚多方力量,讓科學紀錄片既能以嚴謹的內容傳遞生態知識、踐行“兩山理念”,又能借全媒體之力觸達更廣泛受眾,真正成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許秀中表示,這部作品呈現了國際大片的水平,從地市融媒體機構發起並且執行是非常難得的。要把這部影片的IP價值擴大化,首先在於細化下去,將優質內容不斷地拆解,才有助於繼續延伸延展。同時在全媒體時代,国产AV蜜桃网站也要借助短視頻化的傳播模式,使紀錄片IP的價值得以擴大。
提升《西拉沐淪》IP藝術價值: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藝術是《西拉沐淪》打動觀眾的關鍵,該片通過視聽語言創新與敘事結構優化,將生態之美與人文思考融合,讓生態文明理念在情感共鳴中深入人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科教頻道原副總監張廣義表示,《西拉沐淪》這部作品既實現了鏡頭與內涵的完美,也表達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統一。其IP開發不能局限在區域內傳播和運營,而是要跨界,真正形成融合,做到西拉沐淪大流域的共通,把旅遊、文化、商品,都匯聚在一個共通的精神符號之下,這樣才有助於IP價值的擴大與延續。
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業委員會會長張力表示,《西拉沐淪》的選題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創作者能選擇這一題材,這在國內本身就是非常有勇氣的。自然類紀錄片在國外被稱為“藍籌紀錄片”,需要資本、時間、人力等等非常大的投入。很高興這部作品在細節挖掘和故事和描述上又進了一步,並且把生態意義融進在故事裏,沒有向觀眾灌輸,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挖掘《西拉沐淪》IP中的科學價值:助力綠色發展
科學是《西拉沐淪》的核心支撐,該片以長期科研數據為基礎,將複雜的生態學原理轉化為通俗影像,為公眾理解生態係統、踐行綠色發展提供了專業視角。
國家動物博物館首席科普專家孫忻從科普的角度提出了建議:《西拉沐淪》片中其實講述了很多種生態係統,同時也用通俗的表達,精準傳達了很多動物和生態的概念。這部紀錄片的科學價值體現在對“生態細節”的精準捕捉與解讀。今年9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也給《西拉沐淪》的科普傳播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建議在後續的IP開發中,能夠擴大科普的占比,最大化的挖掘其科普價值。
中國林科院昆蟲專家、高級工程師李國宏表示,這部紀錄片係統性的展示了生物多樣性的關聯,詮釋了“生態係統完整性”的科學內涵。片中不僅記錄了40種野生動物、28種野生植物,更對珍稀物種的生存習性、物種間的共生關係進行了深度呈現——比如中國北方唯一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蜻蜓目昆蟲“棘角蛇紋春蜓”,100多年來首次在遼河流域被拍攝記錄。讓公眾直觀感受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
擴大IP價值:提升科學紀錄片全域價值
科學紀錄片的價值不僅在於內容本身,更在於IP的多維開發與全域延伸。《西拉沐淪》為科學紀錄片IP價值拓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引發了學界對行業發展的深度思考。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係主任楊劍飛表示,講IP價值的開發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夠真正做得出來。《西拉沐淪》從文化產業視角看,就有很多細處可以入手。它不僅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個涵蓋生態科普、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的IP載體。国产AV蜜桃网站可以圍繞片中的物種、場景開發從“影”,到“書”,到“展”,再到“旅遊”的一係列鏈路,將紀錄片的影響力轉化為推動地方綠色發展的動力。
北京發現紀實傳媒副董事長、總編輯、國家一級導演餘立軍表示,地方媒體的創作都有一個困境,就是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那麽IP開發,本身就是通過多方融合,將單一媒體傳播的困境消解掉。另一方麵,地方IP本身也具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因為隻有這個地方的人,才能有激情,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同時也要意識到,不要把自己的IP局限在地方,而是要讓這部IP直接麵對市場,麵對中國。
國家一級導演鮑永紅表示,《西拉沐淪》的IP開發不應止步於短視頻、文創等單層形態,更應向紀錄電影這一高價值領域延伸。但是電影畢竟是要觀眾買票,在一個封閉環境中收看的產品,所以紀錄電影的創作,要有更完整,戲劇性更強的故事。希望盡自己的一點智慧,推動科學紀錄片從“內容產品”向“價值生態”升級。
借助全媒體傳播擴大生態保護影響力
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下,《西拉沐淪》通過“多平台協同、長短內容聯動”的傳播策略,突破了科學紀錄片“圈層傳播”局限,讓科學理念觸達更廣泛受眾。
愛奇藝紀錄片中心高級總監寧玉琪表示,作為網絡播出平台,見證了《西拉沐淪》的“破圈”效果。該片上線6天,就在國內自然類紀錄片榜單中排名第一,在全球自然類紀錄片榜單中排名第五,並有超過100萬人觀看。在運營《西拉沐淪》這部作品的時候,使用了POGC的方式,通過長視頻在愛奇藝紀錄片頻道的深度呈現,在傳播中充分利用短視頻的特點,實現傳播閉環。希望作品能夠通過全媒體平台的融合協作,讓科學理念通過互聯網平台更廣泛地深入人心。
主創團隊:以影像為筆,書寫“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西拉沐淪》的成功,離不開主創團隊對生態的敬畏、對科學的堅守、對藝術的追求。作為作品的“締造者”,他們分享了創作背後的思考與初心。
內蒙古自治區廣播電視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處處長李博表示,《西拉沐淪》這部作品,是自治區獨特的生態資源的精彩呈現,為地方媒體深耕本土題材,打造視聽精品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要持續強化係統傳播,有效提升作品的聲量影響,進行精準化、分眾化的傳播,切實做好優秀作品對受眾的觸達。
《西拉沐淪》出品人、赤峰市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葛廣玉表示,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心,是真實記錄“兩山理念”在內蒙古的生動實踐,弘揚北疆文化,形象介紹中國北疆神奇的生態係統。未來希望繼續開發紀錄電影、大型交響樂,以及相關第二季的作品。相信《西拉沐淪》將是基層媒體創新的起點之一,以後的路會越走越好。
“拿到選題之初,我和我的團隊非常茫然,原計劃兩年完成,卻製作了三年半的時間。”《西拉沐淪》總導演、赤峰市融媒體中心紀錄片製作中心主任曹彥鋒表示,拍攝中最難忘的,是團隊與科研人員一起蹲守野外的日子。這些經曆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行動。在創作中,始終追求“科學真實”與“藝術表達”的平衡,希望通過鏡頭讓觀眾看到“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生態價值,每一條河流都與人類命運緊密相連”。
本次“紀錄片科普視聽融合傳播研討會”以《西拉沐淪》為範例,深入探討了科學紀錄片在生態、科學、藝術及傳播等方麵的價值。此次研討為科學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激勵更多創作者創作出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作品,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從西拉沐淪河的涓涓細流,到科學紀錄片的融合傳播創新,《西拉沐淪》的實踐不僅是一次生態敘事的成功探索,更是“兩山理念”在文化傳播領域落地生根的生動注腳。它以科學為基、藝術為翼、傳播為橋,讓生態保護的理念從屏幕走向生活,讓綠色發展的共識從個體匯聚成社會合力。(完)
【編輯:張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