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後有這5個表現,你的血脂可能高了!做好這5點,幫你穩住血脂
血脂異常使健康血管被偷偷“糊住”
時間久了
多種心血管疾病可能都會出現
如果你晨起後出現
手腳發麻、困倦乏力、頭暈頭痛等症狀
你的血脂可能高了
血脂一直降不下來會怎樣?
做好這5件事,幫你穩住血脂
01
晨起後有這5個表現
你的血脂可能高了
血脂高的人,血管壁上會出現脂質沉積,血液黏稠度也會增加,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從而影響手腳、心肌供血、供氧,還會影響腦部血液循環。所以起床後可能會出現手腳發麻、困倦乏力、頭暈頭痛、胸悶氣短、心悸等不適症狀。
血脂是否異常,看這4個指標
總膽固醇(TC)
正常值:3mmol/L~5.2mmol/L。
甘油三酯(TG)
正常值:0~1.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正常值:0.9mmol/L~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正常值:0~3.4mmol/L。
這4個指標有一項及以上異常,即為血脂異常。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膽固醇”,它處於正常範圍內或略高於正常範圍,人體不易長斑塊。
02
血脂一直降不下來會怎樣?
形成血栓
如果血脂一直降不下來,血液黏稠度就會增加,會更容易形成斑塊。當斑塊脫落後,就會逐漸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在什麽地方,就會給那個地方帶來沉重“打擊”,甚至有生命危險。
引發腎病
血脂一直降不下來,腎小球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會增加腎髒負擔,時間久了,可能會引發比較嚴重的腎病。
加重糖尿病並發症
血脂上升的同時,合並糖尿病的患者更加容易引起並發症。
03
血脂異常為何找上你
飲食不當
中醫認為,人如果吃太多,脾胃消化不動吃進去的食物,多餘的營養就會堆積在身體裏,變成痰濕或者瘀血,從而引起血脂異常。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代謝降低,各個器官功能也有所下降,吃進去的食物、喝進去的水,不能被脾、胃、腎這些器官消化、吸收、代謝,就容易出現血脂異常。
其他因素
比如壓力大、久坐不動、熬夜、遺傳因素等,也會使血脂出現異常。
04
做好這5點
幫你穩住血脂
飲食控脂
飲食會直接影響身體代謝能力,與血脂息息相關。
建議吃:《飲膳正要》中提到“飲食有節”,意思是飲食要規律、有節製,讓飲食順應季節,可以讓血脂更平穩。
比如春季多食用養肝食物,夏季多食用清熱、去心火食物,秋天多吃潤燥、潤肺食物,冬季多食用滋補但不油膩的食物。
秋季推薦你食用:銀耳湯
銀耳性平味甘、潤燥潤肺,它的熱量低、不含膽固醇,膳食纖維含量豐富,此時多食用銀耳湯,可以幫助緩解秋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吸收脂肪、避免多餘脂質堆積在血管中,輔助調節血脂異常。
控量吃:做飯少放一勺油,給血管減負。對於健康成年人來說,油脂攝入總量每人每日應控製在20~25克。
不建議吃:含糖量高、脂肪含量高甚至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比如奶油蛋糕、油炸食物、奶茶等。長期大量食用這類食物,會使體內代謝速度減慢,從而導致血脂出現異常。
健康小貼士:想要通過飲食控製血脂,吃飯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建議先吃蔬菜(膳食纖維),再吃魚、肉、蛋(蛋白質),最後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
運動控脂:
血脂代謝離不開身體的活力,不運動的人氣血不通,血脂就會產生淤堵。
建議:每天最好進行30分鍾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運動5天,可以選擇快走、慢跑、練習八段錦等運動方式。
早睡早起:
作息要順應晝夜規律,不要熬夜,建議每晚23:00前入睡,睡夠7~8小時,早上不要賴床。
常喝潤肺降脂飲:
功效:養陰潤肺、輔助降血脂,尤其適合高脂血症、血脂紊亂人群飲用。
製作方法:取決明子、山楂、百合、生甘草各10克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待水煮開後再煮3~5分鍾,可分為3份在一天內飲用完。
禁忌人群:患有胃病的人群不宜飲用。
通脾胃、通氣血、通經絡:
對於血脂異常但還沒達到用藥程度的人群,可以通過“三通原則”來調理血脂,通過改善髒腑功能,幫助身體找回平衡、增強代謝能力。
通脾胃:脾胃功能弱的人群,吃下去的食物容易堆積在脾胃。
建議:飯後順時針揉腹五十圈,力度以舒服為宜,幫助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消化、增強脾胃功能。
通氣血:氣血不通百病生,梳頭能刺激頭部穴位,推動氣血向上運行,進而帶動全身血液循環,讓脂質在血液裏麵順暢流動、不易沉積。
建議:晨起梳頭一百次,重點梳頭頂和兩側,也就是膽經循行的位置。
通經絡:建議:按壓太衝穴
功效:肝主疏泄,負責調節全身代謝,而太衝穴是肝經原穴,按壓太衝穴能夠疏通肝氣。
位置:足背第一、二腳趾往上凹陷處。
操作方法:輕輕按壓3~5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宜。
血脂健康小貼士
晨起後如果出現手腳發麻、困倦乏力、頭暈頭痛、胸悶氣短、心悸等不適症狀,需警惕血脂異常。
血脂一直降不下來會怎樣:形成血栓、引發腎病、加重糖尿病並發症。
血脂異常為何找上你:飲食不當、年齡增長、其他因素。
做好這5點,幫你穩住血脂:飲食控脂、運動控脂、早睡早起、常喝潤肺降脂飲、通脾胃通氣血通經絡。(CCTV生活圈)
【編輯:王琴】
</p>